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献经典>> 史部>> 别史杂史

别史杂史

东观汉记校注-东观汉记卷十五(下)

繁体中文】  作者:(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   发布:2016年05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二〕「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此条姚本、聚珍本皆未辑录。
  桓荣
  桓荣,〔一〕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荣本齐桓公后。〔二〕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謚立族命氏焉。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贫窭无资,〔三〕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闚家。〔四〕御览卷四八四
  桓荣勤学,讲论不怠。〔五〕书钞卷九七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六〕初学记卷二一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七〕「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八〕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九〕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一0〕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一一〕御览卷四二四
  桓荣为博士,入会庭中,诏赐奇菓,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奉以拜。帝笑指之曰:〔一二〕「此真儒生也。」愈见敬厚。御览卷三九一
  桓荣常寝病,〔一三〕太子朝夕遣中人问疾,赐以帷帐奴婢,曰:「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后病愈,入复侍讲。类聚卷六八
  建安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阴识可。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上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为太子太傅。〔一四〕御览卷二四四
  建武二十八年,〔一五〕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一六〕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 御览卷二四四
  太子执报桓荣书曰:「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一七〕文选卷二四曹植又赠丁仪王粲李善注
  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一八〕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一九〕荣笑而不应。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二0〕「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御览卷三九一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二一〕上谦曰「太师在是」。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二二〕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二三〕御览卷四0四
  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二四〕诗云:〔二五〕『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二六〕书钞卷四八
  〔一〕「桓荣」,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三、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宏后汉纪卷九亦略载其事。
  〔二〕「荣本齐桓公后」,此下三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李贤注引,就文理来看,此下三句当置于此。聚珍本即如此连缀。又此句下原引有「也」字,据上下文气,不当有此字,聚珍本已删,今从之。
  〔三〕「资」,原脱此字,聚珍本有,与范晔后汉书桓荣传同,今据增补。
  〔四〕「十五年不闚家」,此条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引作「桓荣字春卿,沛国人也。治欧阳尚书,事九江朱文刚,穷极师道,赐荣爵关内侯」。据汉书儒林传,朱普字公文,李善注引作「朱文刚」,误。
  〔五〕「讲论不怠」,从叙事文理来看,此条应在上条「少学长安」句前。
  〔六〕「曰:得卿几晚」,此五字原无,类聚卷四六引云:「桓荣授皇太子经,每朝,令荣于公卿前说经。上曰:『得卿几晚。』因除博士。」今据补。此条书钞卷六七引作「桓荣授皇太子经,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说经」。又御览卷六一五亦引,文字与初学记卷二一引全同。
  〔七〕「荣」,原脱,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二一引亦有,今据增补。
  〔八〕「俞,往,女谐」,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李贤注:「『俞』,然也。然其所举,勅令往,言汝能和谐此官。」
  〔九〕「引闳为议郎」,范晔后汉书桓荣传云:「引闳、弘为议郎。」
  〔一0〕「每以礼让相厌」,「礼」字下原衍「义」字,聚珍本无,与范晔后汉书桓荣传相合,今据删。「厌」,服也。
  〔一一〕「尽日乃罢」,此句下尚有「荣卒,子郁当袭爵,上书让于兄子汎,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一段文字,因与桓郁传重出,今删去。此条文选卷五0范晔逸民传论李善注亦引,字句极为简略。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一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亦引,仅有「桓荣温恭有蕴藉」一句。
  〔一二〕「指」,原误作「止」,聚珍本作「指」,与范晔后汉书桓荣传同,今据改正。
  〔一三〕「常」,姚本、聚珍本作「尝」。按二字通。
  〔一四〕「即拜为太子太傅」,此条为桓荣传中文字,范晔后汉书桓荣传亦载此事,字句几乎全然相同。范书于「即拜为太子太傅」句下云:「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姚本未辑录此条文字,聚珍本另立张佚传,以此条文字列置其中。
  〔一五〕「建武」,原误作「建兴」,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
  〔一六〕「今日所蒙」,聚珍本同,六帖卷七五、记纂渊海卷三三引作「今日之荣」。
  〔一七〕「重爱玉体」,据范晔后汉书桓荣传载,桓荣为太子少傅,以太子经学成毕,上疏归道,故太子报书。此即书中语。此条聚珍本连缀于上条之前,据范书桓荣传当置于此。
  〔一八〕「投闲辄诵诗」,此句姚本作「投闲辄诵」,书钞卷九七引同。聚珍本作「投间辄诵诗」,御览卷八二四引作「投闲辄讲」。
  〔一九〕「安复」,聚珍本同,御览卷八二四引作「复有」。
  〔二0〕「荣诸弟子谓曰」,原脱「荣」字、「弟」字,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李贤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二一〕「时执经生避位发难」,此下二句原作「每言『太师在是』」,今据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李贤注引校改。
  〔二二〕「五更」,礼记文王世子云:「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汉书礼乐志云:「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范晔后汉书明帝纪云:永平二年「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令月元日,复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车耎〉轮,供绥执绶。……』」此时三老为李躬,五更即桓荣。
  〔二三〕「执经自为下说」,「下说」二字聚珍本作「辩说」。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李贤注:「『下说』谓下语而讲说之也。」此条翰苑新书卷二一引作「桓荣为太常,上幸太常府,荣东面坐,设九宾会。后为五更禄终厥身」。初学记卷一八、类聚卷四九、御览卷六一五、续编珠卷一亦引,文字较简略。
  〔二四〕「辅」,姚本、聚珍本作「授」,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李贤注引同。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载明帝诏,字亦作「授」。书钞卷六七引作「教」。书钞卷六七所引已辑入明帝纪。
  〔二五〕「诗云」,此下三句原无,而有「示我以德行」一句。姚本、聚珍本作「诗云」三句,范晔后汉书桓荣传李贤注引同,今据改。
  〔二六〕「五千户」,姚本、聚珍本作「五百户」,而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桓荣传作「五千户」,书钞卷六七引同。此条书钞卷一二亦引,字句疏略。
  桓郁〔一〕
  桓荣卒,子郁当袭爵,让于兄子,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二〕类聚卷五一
  永平十四年为议郎,〔三〕迁侍中。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桓郁传李贤注
  上谓郁曰:〔四〕「卿经及先师,致复文雅。」其冬,上亲于辟雍自讲所制五行章句已,复令郁说一篇。上谓郁曰:「我为孔子,卿为子夏,起予者商也。」又问郁曰:「子几人能传学?」郁曰:「臣子皆未能传学,孤兄子一人学方起。」〔五〕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六〕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桓郁传李贤注
  皇太子赐郁鞍马、刀剑,郁乃上疏皇太子曰:「伏见太子体性自然,包含今古,谦谦允恭,天下共见。郁父子受恩,无以明益,夙夜惭惧,诚思自竭。愚以为太子上当合圣心,下当卓绝于众,宜思远虑,以光朝廷。」〔七〕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桓郁传李贤注
  和帝永元三年,〔八〕西谒园陵,桓郁兼羽林中郎将从,〔九〕赐马二匹,〔一0〕并鞍勒、防汗。〔一一〕御览卷三五九
  桓荣子郁,以明经复为太常。〔一二〕类聚卷四九
  〔一〕「桓郁」,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宏后汉纪卷九亦略载其事。
  〔二〕「而悉以租入与之」,此条御览卷五一二亦引,文字与此全同。
  〔三〕「永平十四年为议郎」,此句上聚珍本有「上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郁以」十五字,是据范晔后汉书桓郁传增入。
  〔四〕「上谓郁曰」,此句上聚珍本有「上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二句,是据范晔后汉书桓郁传增入。
  〔五〕「孤兄子一人学方起」,四库全书考证云:「考李贤范书桓荣传注引华峤书云:『荣长子雍早卒。』范书郁传云:『荣卒,郁当袭爵,让于兄子汎。』则郁所谓『学方起』者,当指汎言。」
  〔六〕「有起者即白之」,此条御览卷六一五,玉海卷二六、卷二八、卷一五九亦引,字句较为简略。
  〔七〕「以光朝廷」,范晔后汉书桓荣传云:「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迁越骑校尉,诏勅太子、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采纳。」其下李贤即引此条文字作注。
  〔八〕「永平三年」,姚本、聚珍本作「永元二年」,初学记卷二二引作「永元元年」,皆误。据范晔后汉书和帝纪,和帝于永元三年「冬十月癸未,行幸长安」。「十一月癸卯,祠高庙,遂有事十一陵」。下文所云「西谒园陵」事即指此。永元元年、二年皆无西谒园陵之举。
  〔九〕「从」,姚本、聚珍本无此字,初学记卷二二引亦无此字。
  〔一0〕「赐马二匹」,此句上姚本、聚珍本有「上」字,初学记卷二二引亦有「上」字。
  〔一一〕「防汗」,即鞈,革制的胸甲,当心着之,可以御矢。
  〔一二〕「以明经复为太常」,此条原作「桓荣为太常,上幸太常府,荣东面坐,设九宾会。子郁,以明经复为太常」。「设九宾会」以上诸句是桓荣传中文字,为免重复,今删去。据范晔后汉书桓郁传,和帝永元四年,郁代丁鸿为太常。
  桓焉
  桓焉为太傅,〔一〕以母忧自乞解职,听以大夫行丧。踰年,使赐牛酒,〔二〕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书钞卷九三
  〔一〕「桓焉」,桓郁第三子,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使赐」,姚本、聚珍本作「诏使赐」,御览卷五四六引作「诏赐」。
  桓典
  桓典,〔一〕字公雅,举孝廉为郎中。居无几,国相王吉以罪被诛,〔二〕故人亲戚莫敢至者。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为立祠堂,尽礼而去。御览卷四二0
  桓典为御史,是时宦者执政,典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三〕类聚卷九三
  〔一〕「桓典」,桓焉中子桓顺之子,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三、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国相」,指沛国相。
  〔三〕「避骢马御史」,此条御览卷八九四亦引,文字稍异。
  桓鸾〔一〕
  鸾父良,龙舒侯相。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桓鸾传李贤注
  鸾贞亮之性,着乎幼冲。学览六经,莫不贯综。推财孤寡,分贿友朋。泰于待贤,狭于养己。常着大布褞袍,粝食醋餐。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桓鸾传李贤注
  除陈留巳吾长,旬月闲迁河内汲令。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桓鸾传李贤注
  〔一〕「桓鸾」,桓焉弟桓良之子,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有传。
  桓礹〔一〕
  礹到吴郡,〔二〕扬州刺史刘繇振给谷食衣服所乏者,〔三〕悉不受。后东适会稽,住止山阴县故鲁相锺离意舍,太守王朗饷给粮食、布帛、牛羊,一无所留。临去之际,屋中尺寸之物,悉疏付主人,纤微不漏。移居扬州从事屈豫室中,中庭橘树一株,遇实熟,乃以竹藩树四面,风吹落两实,以绳系着树枝。每当危亡之急,其志弥固,宾客从者皆肃其行。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桓礹传李贤注
  〔一〕「桓礹」,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有传。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二。范书云:「晔字文林,一名严。」李贤注「东观记『严』作『礹』」。
  〔二〕「礹到吴郡」,此句上聚珍本有「桓礹,字文林,尤修志介,一餐不受于人,不应辟命,初平中,天下乱」数句,系摘范晔后汉书桓晔传文句增补。
  〔三〕「刘繇」,姚本同,聚珍本作「刘孙」,误。刘繇,字正礼,为扬州刺史,范晔后汉书献帝纪、许劭传、陶谦传、袁术传、刘宠传均有记载。
  丁綝
  綝字幼春,〔一〕定陵人也。伉健有武略。范晔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李贤注
  丁綝从上渡河,拜河南太守。〔二〕及封功臣,上令各言所乐,谓綝曰:「诸将皆欲县,子独求乡,何也?」綝曰:「昔孙叔敖敕其子,受封必求硗确之地。〔三〕今綝能薄功微,得乡厚矣。」上从之,封为定陵新安乡侯,食五千户。〔四〕后徙封陵阳侯。类聚卷五一
  〔一〕「丁綝」,范晔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略载其事。
  〔二〕「拜河南太守」,原无此句,聚珍本有,御览卷二0一引同,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载,建武元年,丁綝拜河南太守。
  〔三〕「硗确」,瘠薄之地。吕氏春秋异宝篇云:「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事又见列子说符篇、淮南子人间训。
  〔四〕「食五千户」,原无此句,聚珍本有,今据增补。御览卷二0一引亦有此句,只是脱「五」字。范晔后汉书丁鸿传云:丁綝「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
  丁鸿
  丁鸿年十三,〔一〕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二〕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御览卷三八四
  丁鸿父綝,从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少而共寒苦。及綝卒,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书不报。既葬,乃挂衰絰于冢庐而去,〔三〕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祖祢,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章不报。迫于当封,谨自放弃。」〔四〕御览卷五一五
  丁鸿让国于弟盛,逃去。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怆,〔五〕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御览卷七三九
  丁鸿,字孝公,〔六〕兼射声校尉。〔七〕肃宗召鸿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白虎观,〔八〕鸿最明,诸人称之。上叹嗟其才,〔九〕号之曰「殿中无双丁孝公」,赐钱二十万。〔一0〕书钞卷六一
  元和二年,车驾东巡狩,鸿以少府从。上奏曰:「臣闻古之帝王,统治天下,五载巡狩,至于岱宗,柴祭于天,望秩山川,协时月正日,同斗斛权衡,使人不争。陛下尊履蒸蒸,奉承弘业,祀五帝于明堂,配以光武,二祖四宗,咸有告祀。瞻望太山,嘉泽降澍,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鹄群翔,所谓神人以和,答响之休符也。」上善焉。范晔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李贤注
  以庐江郡为六安国,徙封为马亭侯。〔一一〕范晔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李贤注
  永元四年,〔一二〕司徒丁鸿兼卫尉。类聚卷四九
  日蚀,司徒丁鸿上疏曰:〔一三〕「臣闻春秋日蚀三十六,而弒君三十六,〔一四〕变不空生。夫帝王不宜以重器假人,观古及汉倾危之祸,靡不由世位擅宠之家。伏见大将军,〔一五〕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玺书,受台敕,不敢去,至数十日。背公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一六〕外附之臣,〔一七〕依托权门,谄谀以求容媚,宜诛之。」御览卷四五三
  鸿薨,子湛嗣。湛卒,子浮嗣。浮卒,子夔嗣。〔一八〕范晔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李贤注
  〔一〕「丁鸿」,范晔后汉书卷三七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三、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宏后汉纪卷一三亦略载其事。
  〔二〕「都讲」,主持讲学之人。范晔后汉书侯霸传云:霸「师事九江太守房元,治谷梁春秋,为元都讲」。
  〔三〕「冢」,原误作「家」,聚珍本作「冢」。书钞卷四八两引,一引作「冢」,御览卷二0一引亦作「冢」,今据改。
  〔四〕「弃」,聚珍本脱此字。
  〔五〕「怆」,聚珍本同,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褚谘议蓁让兄袭封表李善注引作「悟」,与范晔后汉书丁鸿传同。
  〔六〕「字孝公」,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褚谘议蓁让兄袭封表李善注引作「字季公」,不可信。范晔后汉书丁鸿传作「字孝公」。
  〔七〕「兼射声校尉」,和帝永元十年,丁鸿被征诣公车,不久拜侍中。十三年,以侍中兼射声校尉,见范晔后汉书丁鸿传。
  〔八〕「肃宗召鸿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白虎观」,此句书钞卷六一原引作「肃宗召鸿与诸儒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白虎观」,范晔后汉书丁鸿传李贤注,玉海卷四二、卷一六六引作「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集议」。此句即据诸书所引合校而成。
  〔九〕「上叹嗟其才」,此下诸句书钞卷六一原引作「帝数嗟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今据范晔后汉书丁鸿传李贤注引增改。
  〔一0〕「赐钱二十万」,此条聚珍本作「兼射声校尉。肃宗诏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集议五经同异于白虎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上亲称制临决。上嗟叹鸿才,号之曰『殿中无双丁孝公』,赐钱二十万」。所增字句,与范晔后汉书丁鸿传大体相同。
  〔一一〕「徙封为马亭侯」,范晔后汉书丁鸿传云:「元和三年,徙封马亭乡侯。」李贤注:东观汉记云「『以庐江为六安国』,所以徙封为马亭侯」。此条文字即据此酌定。姚本、聚珍本作「元和三年,以庐江郡为六安国,徙封鸿为马亭侯」。也是据范书和李贤注增改。
  〔一二〕「永元四年」,原作「永元二年」,御览卷二三0引作「永元三年」,皆误。范晔后汉书丁鸿传云:「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今据校正。范书和帝纪载永元四年闰三月,太常丁鸿为司徒,可见鸿兼卫尉不可能在永元四年以前。
  〔一三〕「日蚀,司徒丁鸿上疏曰」,范晔后汉书和帝纪载,永元四年闰三月,太常丁鸿为司徒,六月戊戌朔,日食。丁鸿上疏当在此月。
  〔一四〕「弒」,原误作「杀」,聚珍本作「弒」,范晔后汉书丁鸿传同,今据改。「三十六」,聚珍本同,范书作「三十二」。李贤注云:「刘向上书云:『弒君三十六。』今据春秋与刘向同,而东观及续汉、范氏诸本皆云『三十二』,盖误也。」是东观汉记原文作「三十二」。
  〔一五〕「伏见大将军」,此下有脱文。范晔后汉书丁鸿传载鸿疏云:「今大将军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玺,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由此可以看出,所脱文字为「虽欲」至「承旨」二十一字。
  〔一六〕「下权盛」,据范晔后汉书丁鸿传,此句下删削颇多,其中有「闲者月满先节,过望不亏,此臣骄溢背君,事功独行也」诸句,李贤注云:「『月满先节』,谓未及望而满也。东观记作『先节』,俗本作『失节』,字之误也。」可见东观汉记原有「闲者月满先节」诸语,御览卷四五三引时删去。
  〔一七〕「外附之臣」,谓背离公室,攀附私家的臣属。
  〔一八〕「子夔嗣」,范晔后汉书丁鸿传云:永元「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子湛嗣。湛卒,子浮嗣。浮卒,子夏嗣」。李贤注云:「东观记及续汉书『夏』字作『夔』也。」此条文字即综合范书和李贤注辑出。姚本、聚珍本同。
  杨乔
  杨乔曰:〔一〕「臣伏念二千石,〔二〕典牧千里。」 文选卷三八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李善注
  〔一〕「杨乔」,会稽乌伤人。聚珍本以为时代不可考。按范晔后汉书杨琁传云:「兄乔,为尚书,容仪伟丽,数上言政事。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乔固辞不听,遂闭口不食,七日而死。」又循吏孟尝传云:「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尝。」是杨乔为桓帝时人。
  〔二〕「念」,聚珍本作「见」。
  毛义
  庐江毛义,〔一〕性恭俭谦约,〔二〕少时家贫,以孝行称。〔三〕南阳张奉慕其名,〔四〕往候之。坐有顷,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五〕义奉而入白母,〔六〕喜动颜色。书钞卷一0三
  〔一〕「毛义」,范晔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袁宏后汉纪卷一一略载其事。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七、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性恭俭谦约」,原无此句,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九七引亦有,今据增补。
  〔三〕「以孝行称」,此句下聚珍本有「为安阳尉」一句。按范晔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李贤注引云:「义为安阳尉,府檄到,当守令。」通鉴卷四六胡三省注引云:「义为安阳尉,府檄至。」聚珍本所增即据此。
  〔四〕「名」,御览卷五九七引同,姚本、聚珍本作「义」,类聚卷五八引亦作「义」。
  〔五〕「以义守令」,「守」,摄代。「令」,县令。通鉴卷四六章帝元和元年载:「南阳张奉慕义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安阳令。」是以毛义摄代安阳县令。
  〔六〕「奉」,姚本、聚珍本作「奉檄」,类聚卷五八引同,御览卷五九七引作「摄檄」。
  薛苞
  汝南薛苞,〔一〕字孟尝,丧母,以至孝闻。父娶后妻而憎苞,分出,〔二〕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晨昏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御览卷四九一
  〔一〕「薛苞」,范晔后汉书无传,刘平等人传序略载其事,「苞」字作「包」。其事又见袁宏后汉纪卷一一。
  〔二〕「分出」,范晔后汉书刘平等人传序作「分出之」。
  刘平
  刘平,〔一〕字公子,楚郡人。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抱仲遗腹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二〕将烹之,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三〕老母待归为命,愿得归,食母毕,还就。」因涕泣,〔四〕贼哀而遣之。平还,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五〕今乃见之。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平既免脱,〔六〕乃摭荚得三升豆,以谢贼恩。御览卷四二0
  刘平,字公子,以仁孝着闻,永平三年为宗正。〔七〕书钞卷五三
  〔一〕「刘平」,范晔后汉书卷三九有传。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二、司马彪续汉书卷三、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宏后汉纪卷九亦略载其事。
  〔二〕「逢饿贼」,范晔后汉书刘平传同,聚珍本作「为饿贼所得」。
  〔三〕「今旦为老母求菜」,刘平语聚珍本作「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飢,少气,待归为命。愿得归,饭母毕,还就死」。类聚卷八五引作「老母飢,少气力,待平为命。愿得还,饭食母,驰来就死」。御览卷八四一引与类聚卷八五引同,仅无「力」字、「食」字。按刘平语中「母待归为命」一句,当从范晔后汉书刘平传作「母待旷为命」。刘平初名旷。
  〔四〕「因涕泣」,类聚卷八五引作「涕泣发于肝胆」。
  〔五〕「常」,聚珍本作「尝」。按二字通。
  〔六〕「平既免脱」,此下三句原无,今据御览卷八四一引增补。聚珍本有此三句,仅无「脱」字。类聚卷八五引作「乃摭三升豆,以谢贼恩」。
  〔七〕「永平三年为宗正」,此句下姚本、聚珍本尚有「数荐达名士承宫、郇恁等」一句。范晔后汉书刘平传有此句,疑聚珍本据范书增补。此条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三0、合璧事类后集卷二三、翰苑新书卷二二亦引,文字略同。又六帖卷七五、卷七七亦引,「宗正」二字皆误为「祭酒」。
  赵孝
  赵孝父为田禾将军,〔一〕孝尝从长安来,欲止亭。亭长难之,言有贵客过,扫洒,不欲秽污地,良久乃听止。吏因问曰:「田禾将军子从长安来何时发?〔二〕几日至?」孝曰:「寻到矣。」御览卷一九四
  赵孝为郎,每告归,往来常白衣步担,过道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于亭门塾。〔三〕御览卷一八五
  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王莽时,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饿贼大惊,并放之。〔四〕初学记卷一七
  赵孝,字长平,建武初,天下新定,谷食尚少,孝得谷,炊将熟,〔五〕令弟礼夫妻使出,〔六〕比还,孝夫妻共茹蔬菜,〔七〕礼夫妻来归,告言已食,辄独饭之。积久,礼心怪疑,后掩伺见之,亦不肯复出,〔八〕遂共蔬食,兄弟怡怡,乡里归德。〔九〕御览卷八四七
  〔一〕「赵孝」,范晔后汉书卷三九有传。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二、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宏后汉纪卷九亦略载其事。「田禾将军」,王莽时置此将军,掌管北边屯田之事。
  〔二〕「田禾将军」,原脱「禾」字,今据上文增补。
  〔三〕「寄止于亭门塾」,以上两条聚珍本作「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父为田禾将军。孝为郎,归告,每往来,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来,过直上邮亭,亭长难之,告有贵客过,洒扫」。其下「不欲秽污地」云云诸句与御览卷一九四引同,而「田禾将军子」句「禾」字未脱。
  〔四〕「并放之」,此条类聚卷二一、续编珠卷一亦引,字句大同小异。
  〔五〕「将」,原脱,姚本、聚珍本有,书钞卷一四三,初学记卷一七,御览卷四一六、卷五一五、卷八三七引皆有此字,今据增补。
  〔六〕「使出」,姚本、初学记卷一七引同,御览卷四一六、卷五一五、卷八三七引皆无「使」字。聚珍本作「俱出外」,类林卷一引同。
  〔七〕「比还,孝夫妻共茹蔬菜」,此下五句聚珍本作「孝夫妇共蔬食,比礼夫妻归,即曰『我已食讫』,以谷饭独与之」。姚本和初学记卷一七、御览卷八三七引与御览卷八四七引同,惟「茹蔬菜」三字作「蔬食茹菜」。按「蔬食茹菜」四字当为原书旧貌,书钞卷一四三引东观汉记赵孝事,标目即作「蔬食茹菜」。又御览卷四一六、卷五一五引各句次序亦与御览卷八四七引同,只是个别文字歧异。
  〔八〕「亦不肯复出」,「肯复」二字原作「肯后」,御览卷八三七引作「复肯」,可知「肯后」乃「肯复」之讹,今改正。此句聚珍本和御览卷五一五引作「亦不肯食」,御览卷四一六引同,惟无「亦」字。
  〔九〕「乡里归德」,此条陈禹谟刻本书钞卷一四三引作「赵孝,字长平,建武初,天下新定,谷食贵。孝得谷,炊将熟,时弟他出,至莫始回,孝待之同饭,虽蔬食茹菜,兄弟怡怡」。所述与他处所引略有不同。此句下聚珍本尚有以下一段文字:「孝辟太尉府,显宗闻其行,官至长乐卫尉,弟礼为御史中丞。帝嘉其笃行,宠异之,诏礼十日就长乐卫尉府,太官送供具,相对尽欢。数年,礼卒,令孝从官属送丧归也。」此段文字不知从何书辑出,范晔后汉书赵孝传、书钞卷五三引华峤后汉书、袁宏后汉纪卷九亦载有相类内容,字句间有异同。
  魏谭
  魏谭,〔一〕字少闻,〔二〕王莽末,政乱,盗贼起,人民相食。谭为夷所得,〔三〕等辈数十皆缚束,当稍就噉。见谭貌谨敕,独放,令主炊养。有夷长公哀谭,〔四〕谓曰:「汝曹皆当以次死,哀纵汝,急宜去。」〔五〕谭不肯去,叩头曰:「我常为诸君主炊养,〔六〕食馨肉肌香,余皆菜食,羸瘦,肉腥臊不可食,愿先等辈死。」长公义之,即相谓此儿有义,可哀纵也。贼遂皆放之,数十人皆得脱。御览卷四二0
  魏谭有一孤兄子,年一二岁,常自养视,遭饥馑,分升合以相生活。〔七〕谭时有一女,生裁数月,念无谷食,终不能两全,弃其女,养活兄子,州郡高其义。御览卷五一二
  〔一〕「魏谭」,范晔后汉书卷三九赵孝传附有魏谭传。
  〔二〕「少闻」,聚珍本作「少间」,范晔后汉书赵孝传附魏谭传作「少闲」。按「间」与「闲」,二字同。此下聚珍本有「琅邪人」一句。
  〔三〕「夷」,聚珍本作「贼」,下同。
  〔四〕「夷长公」,范晔后汉书赵孝传附魏谭传云:「贼有夷长公。」李贤注:「夷,姓也。」按「夷」疑指少数民族,「长公」似为夷族下级头目之称。
  〔五〕「急宜去」,此句聚珍本作「急从此去」,范晔后汉书赵孝传附魏谭传同。
  〔六〕「常」,聚珍本作「尝」。按二字通。
  〔七〕「生」,聚珍本作「存」。
  倪萌
  倪萌,〔一〕字子明,齐国临淄人也。仁孝敦笃,不好荣贵,常勤身田农。遭岁仓卒,兵革并起,人民馁饿相啖,与兄俱出城采蔬,为赤眉贼所得,欲杀啖之。萌诣贼叩头言:〔二〕「兄年老羸瘠,不如萌肥健,愿代兄。」贼义而不啖,命归求豆来赎兄。〔三〕萌归不能得豆,复自缚诣贼,贼遂放之。〔四〕初学记卷一七
  〔一〕「倪萌」,范晔后汉书卷三九赵孝传后附载其事。「倪」字范书作「儿」,二字同。
  〔二〕「萌」,此字原无,姚本、聚珍本同。御览卷三七八、卷八四一引有,今据增补。
  〔三〕「命归求豆来赎兄」,此下诸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八四一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贼遂放之」,此条续编珠卷一亦引,字句与初学记卷一七引同。
  王琳
  汝南王琳字巨尉,〔一〕年十余,丧父母,遭大乱,百姓奔逃,唯琳兄弟独守冢庐。〔二〕弟季出,遇赤眉贼,将为餔。琳自缚,请先季死,贼矜而放之。类聚卷二一
  〔一〕「汝南王琳字巨尉」,此句原仅有「王琳」二字,聚珍本有「汝南」、「字巨尉」五字,御览卷四一六、卷四二0引同,今据增补。王琳,范晔后汉书卷三九赵孝传后附载其事。
  〔二〕「冢」,原作「家」,聚珍本作「冢」。按「冢」字是,范晔后汉书赵孝传后载王琳事云:「琳兄弟独守冢庐,号泣不绝。」「冢」与「冢」,二字同。
  淳于恭
  淳于恭以谦俭推让为节,〔一〕家有山田橡树,人有盗取之者,恭助为收拾。载之归,乃知是恭。其盗还橡,〔二〕恭不受。〔三〕类聚卷二一
  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人。以谦俭推让为节,人有刈恭禾者,〔四〕恭见之,〔五〕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恭家井在门外,上有盆,邻里牧牛儿争饮牛。〔六〕恭恶其争,多置器其上,〔七〕为预汲水满之。小儿复争,恭各语其家父母,父母乃禁怒之,里落皆化而不争。御览卷四0三
  淳于恭养兄崇孤儿,教诲学问,时不如意辄呼责,〔八〕数以捶自击其胫,欲以感之。儿惭负,不敢复有过。〔九〕御览卷五一二
  〔一〕「淳于恭」,姓淳于,名恭。范晔后汉书卷三九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三。
  〔二〕「橡」,亦称橡子,即栎实,可食。范晔后汉书李恂传记载,恂免官后,「徙新安关下,拾橡实以自资」。
  〔三〕「恭不受」,此句下原有「人又有盗刈恭禾者,恭见之,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数句,为避免与下条重出,今删去。此条御览卷四二四、卷四九一亦引,文字大同小异。
  〔四〕「者」,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八五,御览卷四二四、卷四九一引亦有此字,今据增补。
  〔五〕「恭」,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八五,御览卷四二四、卷四九一、卷八三九引亦有此字,今据增补。
  〔六〕「儿」,聚珍本作「而」,误。
  〔七〕「多置器其上」,事类赋卷八引云:「淳于恭家井在门所,邻儿饮牛,恭恶不净,多置器在井上。」字句多所删改。
  〔八〕「呼」,原作「平」,于此无义,必是误字。聚珍本作「呼」,当是。「呼」字残破,舛误为「平」。今依聚珍本校正。
  〔九〕「不敢复有过」,此条聚珍本置于上条「至去乃起」句下。按以上三条记述了淳于恭的四件事情,一为恭助盗橡者,二为伏草中不见盗禾者,三为置器井旁,不令牧牛儿争,这些举动使得「里落皆化而不争」。四为教诲兄子事,与以上三事不为一类,在东观汉记中,教诲兄子事当在以上三事之后。范晔后汉书淳于恭传云:恭「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辄助为收采。又见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里落化之。王莽末,岁飢兵起,恭兄崇将为盗所亨,恭请代,得俱免。后崇卒,恭养孤幼,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箠,以感悟之,儿惭而改过」。由此也可看出,「里落化之」以上为一类内容,以下为另一类内容。东观汉记所记恭教诲兄子事当序在「里落皆化而不争」句后,聚珍本连缀于第三事之前,舛乱失次。
  江革
  江革,〔一〕字次翁,〔二〕客东海下邳,佣赁以养父母。下邳知其孝,市买辄与好善者,〔三〕虽无钱,任贳与之。御览卷八二七
  江革专心养母,幅巾屣屩。〔四〕文选卷四三孔稚珪北山移文李善注
  江革母年八十,革不欲摇动之,常自居辕内挽车,不用牛马。〔五〕书钞卷一四一
  永平中,江革为五官中郎将,每朝会,〔六〕帝诏使虎贲迎送扶掖。〔七〕革每进拜,上辄自礼之,〔八〕小有疾,〔九〕辄太官送食,宠遇甚厚。京师贵戚卫尉顺阳侯马廖、侍中窦宪等各奉书致礼遗革,〔一0〕终不发书,无所当受,〔一一〕上以此重之。〔一二〕御览卷四七四
  〔一〕「江革」,范晔后汉书卷三九有传。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二、华峤后汉书卷一。袁宏后汉纪卷一一亦略载其事。
  〔二〕「字次翁」,此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二四一引江革拜五官中郎将事有「江革,字次翁」之文,今据增补「字次翁」一句。
  〔三〕「买」,聚珍本作「贾」。
  〔四〕「幅巾屣屩」,「屣屩」,聚珍本作「屐履」,文选卷二一颜延年秋胡诗李善注引同。此条杜工部草堂诗笺卷八引作「江革养母,幅巾屐履」。
  〔五〕「不用牛马」,此条御览卷七七五亦引,文字稍有不同。
  〔六〕「每朝会」,原无「每」字,姚本、聚珍本有,御览卷二四一引亦有,今据增补。此句书钞卷六三引作「每有朝会」,亦有「每」字。
  〔七〕「迎送扶掖」,原脱「送」字,御览卷三六九引有,今据增补。此四字姚本、聚珍本作「扶持」二字,书钞卷六三、御览卷二四一引同。
  〔八〕「上辄自礼之」,此句姚本、聚珍本作「恒自礼焉」。书钞卷六三引作「常自礼之」,孔广陶书钞注云:「『恒』作『常』,系唐人转写避穆宗讳也。」御览卷二四一引作「帝自礼之」。
  〔九〕「小有疾」,此下三句姚本作「时有疾不会,辄敕大臣送醪膳,恩宠莫与为比」。「臣」字当作「官」。聚珍本「臣」作「官」,「醪膳」作「餐醪」,余与姚本同。书钞卷六三引与聚珍本全同。
  〔一0〕「窦宪」,其下姚本、聚珍本有「慕其行」三字,与范晔后汉书江革传相合。
  〔一一〕「当」,姚本、聚珍本作「报」,范晔后汉书江革传亦作「报」。
  〔一二〕「上以此重之」,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帝闻而益善之」,范晔后汉书江革传同。
  刘般
  刘般,〔一〕字伯兴,〔二〕兼屯骑校尉。〔三〕时五校官显职闲,〔四〕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毕给,故多宗室肺腑居之。御览卷二四二
  刘般字伯兴,〔五〕为太仆,在朝尽节,〔六〕夙夜不怠。书钞卷五四
  刘般字伯兴,迁宗正,〔七〕在朝廷竭忠尽节,勤身忧国,〔八〕夙夜不怠,数纳嘉谋,州郡便宜,〔九〕清凈畏慎,受职修治,振施宗族。御览卷二三0
  〔一〕「刘般」,原作「刘磐」。书钞卷五三、卷五四、卷六一,初学记卷一二,六帖卷七五、卷七七,御览卷二三0皆引刘般事迹片段,字皆作「刘般」,姚本、聚珍本亦作「刘般」,今从之。刘般,范晔后汉书卷三九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字伯兴」,原作「字仲兴」,书钞卷六一引刘般为屯骑校尉事,亦云「字仲兴」,皆误。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三0引刘般为宗正事,皆云「字伯兴」,与聚珍本合,范晔后汉书刘般传亦云:「字伯兴」,今据改。
  〔三〕「兼屯骑校尉」,范晔后汉书刘般传载:「永平……十年,征般行执金吾事,从至南阳,还为朝侯。明年,兼屯骑校尉。」
  〔四〕「五校」,范晔后汉书刘般传同。书钞卷六一引作「五校尉」,聚珍本同。按有无「尉」字,均无妨文义。五校尉,指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云:「大驾卤簿,五校在前,各有鼓吹一部。」
  〔五〕「伯兴」,原误作「与伯」。
  〔六〕「在朝尽节」,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在朝竭忠尽节」,初学记卷一二引东观汉记云:「刘般字伯兴,代名忠孝,在朝竭忠尽节。建初元年,拜为宗正。」据此,此句上又有「世名忠孝」一句。初学记「代」字原作「世」,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六帖卷七五、卷七七引亦有「代名忠孝」一句。
  〔七〕「迁宗正」,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建初元年,拜为宗正」。与初学记卷一二所引全同。按范晔后汉书刘般传云:「建初二年,迁宗正。」
  〔八〕「勤身忧国」,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忧勤国事」,书钞卷五三引作「勤忧国事」,字异而义同。
  〔九〕「州郡便宜」,此下四句姚本、聚珍本无。
  刘恺
  刘恺,〔一〕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二〕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三〕久之,章和中,〔四〕有司奏请绝国,上美其义,特优加之,〔五〕恺犹不出。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和帝纳之,下诏曰:〔六〕「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父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固。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御览卷四二四
  〔一〕「刘恺」,范晔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附有刘恺传。又见汪文台辑华峤后汉书卷一。书钞卷四八引有此条,首云「东观汉记刘恺传云」,可知东观汉记有刘恺传。
  〔二〕「以当袭父般爵」,此句下聚珍本有「封居巢侯」一句,御览卷二0一引亦有此句,但作「居崇侯」。按「居巢侯」是,东汉有居巢县,属庐江郡。据范晔后汉书刘般传,般于建武九年封菑丘侯,后徙封杼秋侯,永平元年又徙为居巢侯。
  〔三〕「遁逃避封」,「遁」字原脱,聚珍本、御览卷五一五引皆有「遁」字,范晔后汉书刘般传附刘恺传同,今据增补。
  〔四〕「久之,章和中」,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一五引亦有此二句,范晔后汉书刘般传附刘恺传同,今据增补。
  〔五〕「加」,御览卷五一五引同,此字误。聚珍本作「嘉」。「加」乃「嘉」的残破字。范晔后汉书刘般传附刘恺传作「假」,于义亦通。
  〔六〕「下诏」,原误倒作「诏下」,聚珍本作「下诏」,范晔后汉书刘般传附刘恺传同,今据改。
  蔡顺〔一〕
  蔡君仲,汝南人。王莽乱,人相食。君仲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君仲云:「黑与母,赤自食。」贼义之,遗盐二斗,〔二〕受而不食。〔三〕御览卷九五五
  〔一〕「蔡顺」,字君仲,范晔后汉书卷三九周磐传附载其事。
  〔二〕「斗」,事类赋卷二五引作「升」。
  〔三〕「受而不食」,此条类聚卷八八亦引,字句略简。
  赵咨
  赵咨,〔一〕字文楚,东郡燕人,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二〕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无储,〔三〕乞少置衣粮,〔四〕妻子余物无所惜。」〔五〕诸盗皆惭叹,跪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走。类聚卷二0
  〔一〕「赵咨」,范晔后汉书卷三九有传。
  〔二〕「字文楚,东郡燕人,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此三句原仅有「至孝」二字,今据御览卷四一二引增补。
  〔三〕「无储」,此二字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四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少」,原无此字,聚珍本有,御览卷四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赵咨传载咨言云:「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五〕「妻子余物无所惜」,此句御览卷四一二引作「妻子余物,一无所请」,与范晔后汉书赵咨传同。粮。」
  〔五〕「妻子余物无所惜」,此句御览卷四一二引作「妻子余物,一无所请」,与范晔后汉书赵咨传同。
  东观汉记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