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辞赋骈文>> 辞论杂俗

辞论杂俗

行歌千里觅知音序—序《丞若文集》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周扬丞若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文/(四川·平昌)任美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成就了光辉绚丽的民族文化,而古典传统文化正是一朵奇葩,其诗赋文学更是其中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及义务将其传承下去。

在与圈内众多朋友的交流中,听到更多的是叹息声,“能有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诗赋传承与发展的行列中来,该有多好啊?”这也正是我一直所企盼的。记得去年12月我在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青年辞赋论坛上做了一篇关于《辞赋传承与创新考究》的报告,其中的第五个论点正是“辞赋之传承与创新,青少年不仅是后备军,更是主力军”。而中国青年诗赋家协会的成立与存在,其缘由、目的也正是如此。

前段时日,周康贤弟与我聊天并发来文档说道:自己的诗赋作品《丞若文集》即将出版,并嘱我为之作序。这一消息不仅让人欢喜与激动,更是让人为之震惊。其原因一,侧方面提供了证应我自己论点的依据;原因二,贤弟以自己的实力让我及大家见证了他在诗赋文学创作方面的成长。

由于自己时间上的冲突,延误了贤弟新书的出版,在此表示愧疚。近日,翻开《丞若文集》细细品读,很是意外。这部文集全书分为「诗歌」、「词曲」、「辞赋」、「杂文」四辑。每一辑的作品不但充满着作者的真情、真心、真性;而且也不难看出一个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能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文艺青年内心的种种思绪。

读完整部文集,其作品之严谨的格律,纯郁的诗味,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涵义,无论抒情还是达意,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诗人较好的汲取了古人诗词的精华,继承了古代文人那种立足天地的精神状态和忧思愁绪的内在特点。例如其诗《七绝·寄姑苏城花影(其二)》:

无寄彷徨盼雁知,岚中烟火总疑迟,

正将无奈吟惆怅,却已阑珊灯火时。

在这首诗中,从表面上看其格律是严谨的,从感觉上其诗味浓厚、意境优美,从内在思考其含义很是深刻。想想这正是出自于一位十八九岁青少年的笔下,无不令人感叹不已。

情感是诗词作品的鉴赏标准之一。一首诗词的好坏,首先要看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否体现“真”。西晋文学家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近代学者王国维有语:“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话都能说明“诗主情”的道理。没有情,就不会有诗词;没有真情,就不会有流传千古的诗句。例如《相见欢》:

黄昏花语清流,渐深秋,千里斜阳残照小孤楼。

人情在,朱颜改,几时休?试问谁逢离散不言愁。

在深秋的黄昏,诗人连用“斜阳”、“残照”、“孤楼”三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思。“人情在”而却“朱颜改”,何故?正是离愁之苦而以泪洗面,何也?情之所至也!又如《七绝·寄福州姚近海(其十)》一诗:

折桃寄去一枝春,报予枝春碧柳深。

君问春来思故否?送来春雨洗愁人。

春天一直是一个很美的、能将诗人所有的烦愁抛之脑后的季节。“送来春雨洗愁人”,不但体现了春天来时的美好,更能看出诗人喜春的微妙心态。

味道是品读、鉴赏诗词的依据。严羽说:“诗有别趣。”正是说,诗词不能像说教一般,要别开生趣。要幽默,要诙谐,要有趣味。诗词本身是用来吟诵的,所以在此过程中,不要太注重一本正经,随意化、趣味化,很是重要。当代著名诗词家林从龙先生在《诗苑寻芳》有语:“抒情有情趣,状物有物趣,说理有理趣,诙谐有谐趣,都可称之为诗趣。”诗趣正是我们所谓的诗的味道。而在周康贤弟的诗词中可看出其人对诗趣也有所了解,例如《古风·壬辰杂诗(其九)》:

湖映斜阳影入潭,风吹碧波鲤惊蓝。

赏景还须芳秀地,桥亭片刻最清闲。

不难看出此诗中表现的是物趣。“湖映斜阳”、“影子入潭”、“风吹碧波”、“鲤鱼惊蓝”皆是物趣也。物趣的存在,是由于诗人对待生活认真,对事物体察入微,感觉到位。又如《七绝·杨花》一诗:

斜阳花雨落无情,花落愁人却不惊。

试问杨花何所似,斜风又落一霄晴。

从这首《杨花》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掌握了诗味中的理趣。在看到杨花落地后所思所感。理趣是诗人因面对眼前景物而心生感悟,因感觉到的而趋及悟理,感情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而达到的结果。其“试问杨花何所似,斜风又落一霄晴。”很有意思,极具理趣。

一首好的诗词,可以反映其诗人高尚的人格品质及别样的审美情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诗品决定人品。陈善《扪虱新语》引语:“诗有格有韵,故自不同。如渊明诗,是其格高;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句,乃其韵胜也,格高似梅花,韵胜似海棠花。”正所谓格高,是指能够让读者跟随着自己的诗句,引领读者进入到一层高尚的境地。如《七律·登 高(其一)》:

铜锣险恶玉屏江,白马拥繁曲路长。

翠野奇石庭涧水,峦亭雾海子桐香。

东溪壁下松迎客,南天门前奏鼓昂。

回首高峰人近在,不登险处不言强。

全诗可见借景抒情,前六句很是铺张的在描写眼前景,第七句笔锋一转以“回首高峰人近在”将其整首诗的格调上升,最后一句又以“不登险处不言强”使其格味达到极致,不但给读者遐想理解的空间,而且可以体会到其诗人不易服输的顽强性格。

同样的事物,可以给不同心境的两个诗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吟出不一样的诗;或者在一首诗中,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心境的读者,其对诗的理解也完全不同。这也正符合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外”之说。希勒也曾说:“诗只有两个领域,它要么在感觉世界里,要么在理想世界里。”贤弟在《虞美人》一词中这样写道:

昙花朝露何时现?咫尺天涯涧。谁托相思寄彷徨。任凭东风吹去梦无常。

剪烛好景如虚设。多了浇愁客。难猜月老几时休。莫弄一丝红线系情愁。

本词以问句“昙花朝露何时现?”起笔,到最后“难猜月老几时休,莫弄一丝红线系情愁,”落笔,全词可将读者带入一个很自然的感观世界中。在此,我也明白了为何在诗人很多诗句中都能感觉到“愁”?也许这正是属于诗人其情窦初开时的故事。

从这部《丞若文集》可以看出,周康贤弟不仅是一个善良淳朴、懂事知礼的好孩子。因为他在《礼述》中写道:“礼,纶纲矣!贵为本,敬为础,行修言道者矣。礼重为文,从宜义理焉!”

他而且是一个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好学生。因为他在《祭恩师文》这样写道过:“初入师校,不知礼规,常蒙恩师训导,言微理重,勤劝慈训,吾至死难忘。”

他更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远大抱负的好诗人。他在《君子道德赋》中写过“其仁而温润、智而坚栗、义而不刿、礼而珍坠、乐而清越、忠而无瑕、信而四彩、德而礼仪、道谓君子耶!其形不正者,德不道;其心善治者,德内身。于天高,仁待四面;于地厚,宽容八方。”他还在《与张岸人、何斋主书》中写道:“览今天下,流行糟粕,经伦残落,大道不复,古风难存,惟稀人茶后饭余而已。”云云皆而可知也。

综合贤弟《丞若文集》所有作品来说,其诗词意象鲜明,含义深永;充满了动静相生和韵律,且极具音乐性,读之琅琅上口。讲究格律、平仄对应,充分体现在其创作过程中的心力相交。他的辞赋强于诗词,文更胜于辞赋。希望再接再厉,在诗赋创作方面能有更大的突破与成就!

很多忘年交曾经这样问过我:像你如此年龄就选择了诗赋的研究与创作?而不像更多当今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而我的回答就两个字:“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此语,笔者的理解是:在学习中,兴趣不但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而且有着巨大的外推动作用。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大多数人都会很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者物上心,并持之以恒的进行探索与创造。我想,如果大家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周康贤弟,他的答案和我当初的回答应该不会相差太大。是相同的兴趣让我们相识,并促使我们更好的将其诗赋文化传承下去。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来结束这个序言,并对这部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

一部诗书一片心,江淮小子醉琼林。

雅韵良琴思但顾,行歌千里觅知音。

2012年10月24日于子心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