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现代文学>>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在中文系读博士的这些年

繁体中文】  作者:赵炜   发布:2016年08月09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又是一年盛夏,燕园里的草全绿了。

一些外国友人,三五成群得坐在草坪上,以异样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古香古色而又充满神奇的世界。

那种感觉,和四年前的我非常相似。

第一次走进这里,心中满是敬畏同时稍带着一丝惶恐。

记得那天是来北大取准考证,四处打听才找到了藏在静园深处的中文系。

鲜艳的紫藤花的香气,沁人心肺。

院墙上布满了绿绿的爬山虎。

一座红色的古典样式的二层小楼坐落其中。

哦,这个就是中文系。

当时又怎能想到,就是在这个小院子里,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上周六,我的论文答辩就在这里举行。

花香依旧,绿草茵茵。

转眼就是四年。

但这次,心中更多的是一种从容和镇静。

论文装订得十分精美,二十多万字,沉浸着我全部的心血。

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封面,就像一遍遍轻抚着自己孩子的脸。

回想起来,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十分顺利,但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我还清晰得记着第一次与张健老师谈话的情景。

(当时导师卢永璘教授在日本讲学一年,暂由张老师带我)他个子很高,清瘦的面颊上带着一副眼镜,显得很有精神,十分帅气。

只见他手里拿着我在硕士期间发表的一些论文,静静地坐在教研室的桌旁等着我。

我当时对自己的评价很高,特别是在考上北大之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第一次见到他,我心里正盘算着会听到怎样的赞美之辞。

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我说出了我自上学以来最难以接受的一席话。

我的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被他否定得很彻底,他直接批评我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

说实话,他的这些话深深刺伤了我的自尊心。

一时间,顿时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涌上心头。

我到底该怎么办?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接着向我暗示了做学问的方法,并且告诫我不要气馁,重头再来。

后来,卢老师从日本回国,也总是鼓励我去努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多和师兄探讨切磋。

可以说,如果没有张老师的严厉指责,就不会有这本扎实、厚重的论文;没有卢老师的鼓励指引,更不会顺利得写下去,直到成文。

每当看着这本论文,心中非常感谢这两位老师的付出,也让我从中体会到北大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宽容的气度胸怀。

-论文引用的材料很多,前前后后所收集的资料大概可以装满一个书柜,其中有一部分是相当珍贵的。

我是做古代文学批评的,需要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

清代顾炎武说做学问要“采铜于山”,意思就是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论点。

北大学风十分严谨,要求学生最好不受二手材料(别人在书中多次引用过的材料)的障蔽,多沉潜于一手材料。

好在北大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给我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我所需要的大部分文献资料都能找到。

从04年一入校,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忙忙碌碌。

当时我们住在万柳校区,距离燕园尚有10里远。

早上从住处出发,直奔学校图书馆。

中午一顿饭的休息时间,紧接着再进入图书馆。

晚上回到万柳,把当天所抄录的材料认真整理一下,算是完成了当天的任务。

这种生活大概持续了一年。

后来主要泡在国家图书馆。

它的善本古籍藏在总部,还是比较方便的。

从学校坐车来回要一个多小时。

因为图书资料很珍贵,只允许我们用铅笔誊写。

另外很多资料已经做成胶卷,用幻灯片来看。

时间一久,总觉得两眼昏花,非常难受。

早上8点去,到下午5点结束,就这样单调的生活重复了四五个月。

记得当时还能给自己找点乐趣。

每天下午结束之后,步行到不远的新疆办事处,吃点家乡饭,十个肉串、三两小酒,也算是自得其乐。

当然,孤独常在,但想想这些材料,想想几百年前那些富有才情的身影,这些都是值得的。

抄完了善本,又开始抄普通古籍。

这些古籍存放在北海文津阁。

那里离北大更远,去一趟近两个小时。

早上八点出发,到那常常十点多。

由于图书馆的人下班吃午饭休息,不能借书,所以我每次一到那里就开始吃中午饭,大概一点左右正式进入图书馆抄书。

算下来,全天8个多小时,大多消耗在路上,中午近四个小时抄书的时间是何等得宝贵,我常常为节约时间抄书都憋着尿舍不得上厕所。

就是这样得跑,这样得抄,两年下来,我用铅笔抄写了两百多张珍贵的一手材料。

而论文中的这些,都是我精心挑选,用心血与汗水细致编织起来的,它只占到了整个材料的四分之一。

-虽然只是些材料,现在仍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但是抄写材料的过程对我的心性是一种难得的磨练。

毕业了,抄写材料的日子也结束了,它让我告别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同时也让我体会到学术的艰辛。

昨天在燕园漫步,遇到了图书馆古籍部的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师。

她满头白发,和蔼可亲,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

当她看到我时,对我流露出满意的微笑。

是啊,有很久没去她那里看书了,要毕业了。

从她的微笑当中,我感觉到了一种赞许,一种肯定。

她一定知道,我已做完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将离开这里。

如同所有艰辛求学的莘莘学子一般,能够接受到她的微笑,是一种幸福,同时也是一种祝福!! -我的论文没有后记,和别人的不太一样。

不是不愿意写后记,是因为要写的人和事太多,一时不知如何起笔。

回首自己的求学经历,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父母。

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能让我有机会去感受这个丰富的社会,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一路走来,经历不少坎坷,父母总是我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总有父母给我鼓励,好像一瞬间再没有了什么难事似的。

求学23年,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没有这份深深而又持久的关爱,我也无法走到今天。

庆幸的是,我父母的感情非常好,整个家庭的氛围和睦而温馨。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心已足矣!我经常可以接到家里的电话,每当听到妈妈那熟悉的关心的声音,心中都十分惬意。

我们谈理想,谈人生,分享上一代创业的艰辛,常常都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坚强意志以及对我的期待。

爸爸的电话比较少,因为他对我比较放心。

有时能接到他的电话,心里非常愉快。

虽然每次谈话时间不长,内容也没什么特别,但在结束时他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得说要注意安全,要吃好,把自己的事处理好。

尽管这种话在我耳边重复了二十多年,但是每次听起来仍是那么真切,那么可亲。

因为我知道,几句简单的话语里面包含着深深的爱!还有更多的我还无法理解,也许只有等我成为了父亲之后,才能体会到爸爸的感受。

总之要真诚地谢谢他们。

再过一个月就是父母三十年的结婚纪念日。

他们用真诚与尊重造就并维系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这将激励着我去营建一个更加温馨和睦的家庭,完成上下两代人的接力。

这是一个转折,不仅是我的转折,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家庭的转折。

路途遥远,仍须奋斗! -我们离校的时间定在七月初,不久就要离开这里。

这几个星期,我和室友陈宁饭后常常在燕园散步,闲谈追忆逝去的往事。

总想在告别之前,留下些什么,将这湖这塔这里的一切永远得沉在心底。

虽然有说有笑,但心底的感觉十分复杂。

真没想到在这个美丽的园子里来告别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没想到在这里告别我最好的朋友们。

我的工作定在了西安,很多同学都觉得难以理解,似乎那里很遥远。

实际上,对我来说,这并不算什么。

自己在遥远的新疆长大,本身就是一个西北人,对西北有着深深的情怀。

何况是西安呢?飞鸟恋巢,林木爱土。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倒也干脆痛快。

姐们王娣得知我去西安工作,发了条短信“好爷们志在四方”,爽快之极啊!走吧,不留下什么遗憾。

但人是有感情的,告别的人太多,尤其是真正的哥们,这个又让人颇觉伤感。

最舍不得的是与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哥们惠天罡。

从本科进入新疆师范大学算起,前后相处已经十一年了。

人生又能有多少个十一年呢?我们因为高考失利的共同经历走到了一起,始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从新疆来到了北京,由一个普通学校的大学生变成了著名院校的博士,又成为了高校教师中的一员。

我们共同经历了不少坎坷,无论是学业的、还是生活上的,我时常把他当作自己的哥哥来看待。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总是先找他倾诉,安慰之中又不乏鼓励。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见面商量之后,信心倍增,也总能做出好的结果。

虽然不是亲兄弟,但实际上胜出百倍。

我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告诉他我要去西安工作的情景,这让他感到那样的不安,并且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我留在北京。

这种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但这种默契,将会永远留存在我的心底。

记得郑智化《水手》中唱到“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至少我们还有共同的梦想,还有深厚的感情,暂时的分别没有什么,因为这意味着更永恒的相聚!-这几天晚上睡觉,常常和陈宁聊到很晚。

我们常常感叹,再有一个月就要各奔东西了,人生一别,何时再能相聚,多少有些无可奈何的感觉。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有说有笑,常常逗乐,寝室里充满了笑语。

他是我学生时代认识的最后一个好友,为人正直善良,知识渊博,乐观坦荡。

我很珍惜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好友。

有人说,工作当中,很难再交到真心的朋友。

虽然这种说法有些极端,但是我还是很相信的。

社会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让我们已无法也不敢真心的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多的是麻木、躲避、伪善、丑陋甚至恶意的中伤。

像这样能够无忧无虑、无所顾忌的交谈的朋友,越来越少,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我很留恋这样的学生时代,一个是我朝夕相处的哥们,一个是我值得留恋的好友,一始一终,也算是圆满吧。

-回忆北大的这段经历,总结自己的收获,真的要感谢这所学校。

由衷地说,四年里,她教会了我许多。

一片幽静的环境,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能让我陶醉于其中而不知疲倦,体验到一个书虫的乐趣。

读书励志,汲取向上进步的知识;澄心静虑,滋养深厚的历史情怀。

一批学识渊博的老师,一些意气风发的同学,彼此切磋琢磨,畅谈学术人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那是何等快乐!何等逍遥!博雅塔之挺立,图书馆之坚实,未名湖之灵秀,不时地呼唤我去做一个独立、扎实、聪颖的人。

不要随波逐流,力戒浮躁浅薄,摆脱愚昧无知,崇尚进步光明,这是北大给我的力量。

-从燕园的未名湖起,到东门,到清华,到志新北里,到惠新东桥,到亚运村,编织起彩色的记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意气的哥们,那些善良的女子,那些哭泣声、那些喧闹声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别了,燕园!别了,北大!别了,北京!

(本文在“毕业季——来一场为了忘却的纪念”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