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学习方法>> 学习技巧

学习技巧

古代"大学"学什么?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6年04月14日   阅读:

 

“大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原指古代的一种学制。周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大戴礼记》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何谓“大学”之教?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从“大学”与“小学”对比的角度,指出八岁入小学,学习的是“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礼节。十五岁入大学,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即是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是为政之学。

《礼记》中有《学记》一篇,其中更是明确指出大学教育的内容与目的:“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里所提的“大学之道”,既是指儒家理想中的大学教育过程,更点明其“化民易俗”的教学目标,即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论语·述而》载:“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有达到“成童志明”的束脩之年,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够真正地学习孔门之学,接受“大学”之教。所谓“束脩”,正如东汉的郑玄所说,“谓年十五以上也”。这个年龄概念,与大学之教的内容直接相关。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