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励志创业>> 精英思维

精英思维

做人说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3年03月04日   阅读: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千百年来,无数家长、老师这样教育孩子。可是怎样学做人?又免不了搞“二元制”。大凡书本都是教人君子之道,强调为人要正直;而私底下,家长们又觉得社会复杂,怕孩子单纯会吃亏,难免又要传授一些圆滑应变之术。于是成年之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在君子之道、小人之术间徘徊,活得很累。其实不光是现代人,自古君子就稀少,小人也不会太多,最多的是介于君子、小人之间的不好不坏、亦好亦坏的人(赵树理先生描绘的“中间人物”)。
    明朝的解缙是个才子,他一生最大的亮点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成名之前,解缙是个简单正直的人。在杀人如麻的朱元璋手底下为臣,其他人战战兢兢,时刻担心性命不保,解缙却活得很平安,还仗着朱元璋对自己有好感,屡屡直言犯上。或许在朱元璋眼里,解缙只是个小孩子,所以残暴的他没有砍下解缙的脑袋,更没有诛他的九族,只是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意思是说解缙还太嫩,尚不能在复杂的朝廷里站稳脚跟,还需要历练。
    建文四年(1401年),解缙再次被召回京师,可刚一到任,建文帝就倒台了。此时的解缙已经不是当年“一根筋”的傻小子了,经过几年冷却的他似乎悟出了处世之道,变得“成熟”起来。
    首先,解缙学会了审时度势。建文帝即将倒台之际,几个同榜好友密谈何去何从。解缙陈说大义,似乎要和“叛贼”朱棣不共戴天。可是谈话结束后,解缙就连夜收拾包袱,率先跑到南京城外投降了朱棣。
    接着,解缙学会了抓住机遇,识时务者为俊杰。朱棣准备登基前,请方孝孺草拟《登极诏》,结果被方孝孺骂得狗血淋头,方孝孺因此被诛十族。解缙却不惜名节,欣然接过这笔“业务”,从此平步青云。朱棣即位之后,解缙马上从翰林待诏升任翰林院侍读,之后受命入直文渊阁,成为朱棣的心腹成员。《明史》记载:有时深夜了,解缙还能进宫,朱棣在上床睡觉前,还给解缙赐座,让他坐在自己床前,共同商议国家大事。
    按说蜕变后的解缙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大凡年轻时曾经是君子的,骨子里很难彻底小人化,自我改变的结果往往是“半生不熟”,在别人眼里是个需要提防的“狠角色”,实质上又不具备小人的“核心战斗力”。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不知道是第几次磋商立太子之事。这次朱棣流露出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意思,解缙一句“好圣孙”,让朱棣想起了自己最宠爱的孙子朱瞻基(长子朱高炽的儿子),于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保住了。此时的解缙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慧,似乎看到了太子即位后,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在朱棣印象中,他已经是一个需要重点提防的人。大凡皇帝,尤其是独裁欲极强的君主,往往最不能容忍身边有人在皇权继承、归属问题上耍小聪明。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其时朱棣北征未归,解缙拜见完太子朱高炽就回地方去了。朱高煦趁机向朱棣进言:“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解缙因此下狱,最后惨死。
    君子难当,这是人所共识;小人也难当,却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想保留一点正直人的底线,又想像小人一样活得“滋润”,最终往往“博二兔,不得一兔。”
    从“术”的角度看,君子难与小人斗。不过当小人需要有“别才”,假如你内心善根太深,“资质”上并不具备小人之“才”,就不要“东施效颦”,免得落得不伦不类的下场。
    现代社会之中,你可以观察一下身边某些很纯粹的老实人,虽然他们可能一直被人瞧不起,但人到中年之后,许多可以按部就班地当上中层干部。而某些始终在折腾的“聪明人”,有的一生起起伏伏,境遇还不如那些“无用”的老实人。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