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业务性工作>> 会议会务

会议会务

会议,会议,不要“会而不议”

以稿换稿 】  作者:佚名   发布:2011年08月05日   阅读:

文山会海把很多人压得透不过气来。即使是“会议专业户”、“报告专业户”也在为会议太多而叫苦不迭。
减少会议已是迫在眉睫的了。不过,会议太多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假若“文山”上风景秀丽,怪石嶙峋,“会海”中有绿波荡漾,有百舸争流,那还是会有人乐于上“文山”、下“会海”的。
看来,当务之急就是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所大声疾呼的“改进会风”,“提高会议的质量”。提高会议质量是跳出文山会海的前提。会议的质量不高,是会议太多的原因之一。会议的质量高了,长会可以变短会,大会可以变小会。
为了提高会议的质量,人们动过不少脑筋。有的用发礼品的办法来提高出席率,有的用发出场费的方式来刺激人到会,还有的搬大人物“主席台上就坐”来招揽人与会。可是,久了也渐渐失灵。于是,把礼品从黄铜的变为黄金的,把出场费翻一番、再翻一番,把大人物变为超大型人物,结果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一下,解决不了与会者心猿意马的问题。这表明在如何提高会议质量的问题上,会议策划者并没有找到症结点。
症结在哪里?症结在一个“议”字上。会议,会议,就是要“议”。“会”的目的在“议”。开会就是为“议”提供一个场所和环境。不议,
不充分地“议”,岂不是偏离了开会的宗旨?“会”的气氛在“议”。有议,方有议论风生。“议论风生”是会风的第一要义。
而“议”,虽说是只要动动嘴就能办到的事,但是实际上阻力很大。
来自于上边的阻力是“顺毛症”。有些会议策划者喜欢搞“振貂领,而群毛顺”那一套。到了会上提领子,定调子,划框子,然后等候人家“支持”、“赞成”、“拥护”;稍有不同,就皱眉,就反感,就视其为“异己”,“下次不要再叫他来了”。一句话:只爱“顺毛”。开会如果只
有一种方案,便出不了最佳方案。只有在多种方案中比较,才能从多种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只有“嘈嘈切切错杂弹”的“错”,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急于声称“一致”,实则是掩盖不一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呼百应十有八九是不真实的。“百应”是
个过程。过程有时还很曲折。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沿着“不一致———
一致———再不一致———再到一致”的轨迹螺旋式上升的。不喜欢听不同意见的拍板,不是果断,是武断。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是“大权独揽”,而是事事包揽,是丢大抓小的包揽。
来自下边的阻力是“恐错症”。中国人历来笃信“言多必失”。宁可不说,也不说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实际上,圣贤也有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不都有人批评他们吗?他们尚且有过,咱们还能没过吗?只说正确的话,必然是出口套话,满嘴老话。说白了,人们对会议的冷漠,并非真是对会议冷漠,而是对套话冷漠,对老话厌恶。除非没牙的婴儿,谁爱吃人家嚼过的馍?为了提高会议的质量,一定要提倡在会上讲真话,不怕讲错话。这样,发言才有活蹦乱跳的时鲜货。在行动上要服从多数,同时也要尊重少数。要服从真理,同时也要给错误一席之地。
当然,下边的“恐错症”来自于上边的“顺毛症”。人家一议,你就非议,会议还能
开好吗?因此,要做到有“会”有“议”,迫切需要上下左右都来为会议提供一个和谐的氛围。四十多年前,毛泽东曾针对《文汇报》存在“百花”不多的问题,说:“你们老是说怕犯错误。你们什么时候犯个错误给我看看吗?”顿时,解除了《文汇报》怕犯错误的精神压力。
议论是会议之魂,议论是思维共振。
议论是认识互补,议论出高论。没有议论便没有高论。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