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伟人俊杰

伟人俊杰

梅兰芳简介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6年11月1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10月9日--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1925年
    本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
    1926年
    本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
    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
    1927年
    本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创编新戏《俊袭人》。
    1928年
    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
    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
    本年,第二次赴香港演出。
    1930年
    1月18日--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亚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
    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1931年
    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
    本年,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
    1932年
    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
    1933年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
    1935年
    2月21日--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
    4月--8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
    1936年
    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
    1938年
    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1941年
    本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1942年
    本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
    1945年
    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48年
    6月--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
    1949年
    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
    1951年
    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
    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
    1952年
    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本年,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
    1953年
    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
    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1955年
    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
    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
    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
    1956年
    5月26日--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
    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
    1959年
    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
    1960年
    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拍摄完成。
    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
    1961年
    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的弟子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世芳、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梅葆玖,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现在李玉刚沿袭梅派,又另有开辟。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原名梅澜,字畹华,乳名群子。他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他8岁学艺,11岁登台,他刻苦钻研不断实践,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风格独具的“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但他到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