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军事简史[上]

繁体中文】  作者:宋毅   发布:2014年06月1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桀骜700年——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军事简史   (一)序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公元622年(大业七年)揭开了隋末大动乱的序幕,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隋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而大变乱中最后的胜利者则在隋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朝代--大唐帝国。今天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则会发现,虽然隋王朝灭亡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最为重要的导火索则在现我国吉林省的   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当时被叫做高句(读gōu)骊的王国身上。   为了高句骊这样一个小国,隋朝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就曾以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骊。到了隋文帝杨广更是发动了223万余人的庞大兵力进行征讨,失败以后不顾繁重的兵役以及徭役压得人民怨声载道,丝毫不改初衷,一而再再而三的征伐高句骊,虽身死国灭亦在所不惜。   这样的执念甚至延续到了唐朝,经过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人的努力,数次规模浩大的征伐,直至公元668年九月,终于将高句骊并入了中国的版图。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到底高句骊这个国家有何魅力,居然让隋唐两代不惜付出数十万人牺牲的代价也要收为己有?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高句骊的历史中来追寻了。   (二)高句骊与汉朝:朱蒙建国   高句骊这个民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秽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称为貊人。高句骊作为族名在西汉初年便已存在,汉武帝设置四郡之后,在玄菟郡中设立了高句骊县(县治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附近),高句骊开始作为一个地名开始被人使   用。高句骊也写做高句骊,隋唐时期多简称之为高骊。   高句骊族在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五个部落族群。《三国志》记载:高句骊“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而这五部的高句骊人散居在我国东北和朝鲜西北,形成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国家,如沸流国、黄龙国、荇人国、盖马国等。高句骊国始建于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传说始祖朱蒙(一作邹牟)出自夫余族,为夫余王金蛙与在长白山南所得女子柳花(河神女)所生。长至7岁,自做弓矢,百发百中,得名朱蒙(夫余语,“善射”之意)。金蛙长子带素非常妒忌,要父亲除掉他,金蛙未纳,使之养马。后带素与“诸臣”又欲谋杀之,柳花知后让朱蒙远走,他便与手下乌伊等3人南奔,途中又获3人,同至卒本川(也称沸流水,今浑江支流富尔江),结庐于今辽宁省桓仁县东北30里的五女山上,称纥升骨城,如今我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骊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便是位于此地。   在朱蒙刚刚建国的时候在卒本川这里有一个夫余移民所形成的部落,朱蒙收服了这些移民而建国,所以高句骊国初建国时的名称还叫做“卒本夫余”,借助着夫余移民的力量,卒本夫余开始对周边部落进行征伐。首先驱逐了北边的肃慎人,又征服了沸流水边的沸流国,又发兵攻下荇人国、北沃沮等,奠定了高句骊国的基础,后改国号为“高句骊”,以高为姓。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高句骊国是以夫余族为中心力量集合古高句骊族而形成的国家。   作为一个刚刚立国不久的小国,高句骊本身的力量并不强大,它不但要受汉朝的玄菟郡管辖,而且还受到四周诸国的欺压,比如说据《高丽本纪》载,公元前6年,老冤家--继承夫余王位的带素就曾经派遣使者要求高句骊送交质子,这个质子是什么呢?就是古代被派往别国去做抵押的人质,多为王子、世子,故名质子。为此第二代的琉璃王颇为害怕。为了远离高句骊县的控制和夫余国的威胁,琉璃王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但对距原首都纥升骨城不远的黄龙国尚不敢得罪。据《高丽本纪》载,琉璃王为了不惹怒黄龙国,竟将结怨于黄龙国的太子解明赐死。   高句骊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骊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在度过了初期谨小慎微地慢慢扩张之后,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当政,这王莽有个特点,专好给少数民族改名字,要是改得好听倒也罢了,偏偏是越改越不像话,人家“匈奴单于”当得好好的,非得改做“降奴服于”,结果生生地逼反了匈奴人。匈奴一反,王莽自然要发兵征讨,可是他在什么地方征兵不好偏偏在高句骊强行征兵,于是被强征的高句骊人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干掉了追击的辽西大尹田谭。这下还了得,王莽立刻派大将严尤来讨伐,严尤诱敌深入,斩了句骊侯驺,大获全胜。在给了高句骊国以重大的打击之后,王莽大悦,于是更是大改特改,将高句骊王连降两级变成高句骊候,将高句骊为“下句骊”,将上殷台改为“下殷台”。   由于王莽实行这样蛮横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各个少数民族纷纷反叛,王莽粗暴的国内政策此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国内混乱不堪,导致了对东北边疆的控制能力被削弱。而高句骊国并没有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在公元12年以后,高句骊“寇汉边地愈甚”,并于公元14年“西伐梁貊,灭其国(实为征服);进兵袭取汉高句骊县。”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骊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   到了高句骊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首先于公元4年击败了夫余国。夫余国的王弟逃到鸭绿谷(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杀海头王而自立国于曷思水,是为曷思王。夫余王从弟则率万余人投奔高句骊,高句骊封之为王并将其安置于掾那部。又于公元26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以其地为郡县”,于同年12月句茶国王又“举国来降”,高句骊“由是拓地浸广”。自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开始,高句骊利用国内地区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山水深险、易守难攻的绝好条件,不断向周边发展割据势力。   然而毕竟汉朝的混乱是暂时的,很快汉王朝在天才皇帝刘秀的领导之下重新建立了起来,东汉王朝自然不能听任高句骊继续发展,在刘秀还未能统一全国的时候,汉朝就在建武四年(公元28年)的秋天,辽东太守率兵攻伐高句骊,高句骊的大武神王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严阵以待。汉军久攻不下,便采用围困的战术,把高句骊王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样,两军对垒,足足僵持三个多月。虽然大武神王搞了坚壁清野,但是城里面却没存多少粮食,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撑不住了,可汉军的兵马却没有丝毫撤退的迹象。无法可想之下只得想出了一个鲤鱼计,派了使者拿了数十条鲤鱼及两桶美酒向汉朝谢罪,谢罪书是这样写的:“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力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这样才让汉军退兵,免遭灭国的命运。在此之后高句骊时叛时降,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武神王又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骊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骊统领。   至此高句骊知道与强大的汉朝为敌实在是太不明智,于是转而进行休养生息并且向周边的国家发展,这样就与东汉维持了60余年的和平。就这样到了第六代王太祖王高宫时期,这时高句骊的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于是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将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并开始将触角伸入朝鲜半岛。   公元68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公元72年“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公元74年“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官职名)”。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骚扰东汉边境。至公元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骊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春,高句骊人寇略辽东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斩其渠帅;   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高句骊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骊,捕斩了秽貊渠帅,获兵马财物。   但是后来被高句骊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同年秋,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夫余军的援助,击退之。   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玄菟太守耿临讨伐高句骊,斩首数百级,高句骊王伯固降服,乞求归顺玄菟郡。   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达半个多世纪。   由此可见,高句骊是由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政权,除了统治区域里面汉人的比例不少之外,统治者以及主体民族跟汉人或者说是华夏族关系并不大,并且其疆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包括了古朝鲜的地域,因此在中国的古史书里面高句骊和朝鲜并不是一个概念,经常有并列称呼的时候,比如说《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就有这样的描述,“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   (三)高句骊与公孙家、魏国:毋丘俭东征   东汉末年,国内诸侯并起,虽然中央政府对国家已经丧失了控制能力,但是各大诸侯势力却是很强大的,当时辽东太守公孙度在辽东苦心经营,就曾经讨伐高句骊以立威,公孙家实力超群,雄张海东,威震塞外各族。在实力雄厚的辽东郡的威逼之下,高句骊由攻势转为了守势,与辽东郡结好,并且还帮助公孙度讨伐山贼,应该说此时高句骊和辽东郡的关系还是很友好的。   高句骊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骊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在度过了初期谨小慎微地慢慢扩张之后,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当政,这王莽有个特点,专好给少数民族改名字,要是改得好听倒也罢了,偏偏是越改越不像话,人家“匈奴单于”当得好好的,非得改做“降奴服于”,结果生生地逼反了匈奴人。匈奴一反,王莽自然要发兵征讨,可是他在什么地方征兵不好偏偏在高句骊强行征兵,于是被强征的高句骊人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干掉了追击的辽西大尹田谭。这下还了得,王莽立刻派大将严尤来讨伐,严尤诱敌深入,斩了句骊侯驺,大获全胜。在给了高句骊国以重大的打击之后,王莽大悦,于是更是大改特改,将高句骊王连降两级变成高句骊候,将高句骊为“下句骊”,将上殷台改为“下殷台”。   由于王莽实行这样蛮横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各个少数民族纷纷反叛,王莽粗暴的国内政策此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国内混乱不堪,导致了对东北边疆的控制能力被削弱。而高句骊国并没有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在公元12年以后,高句骊“寇汉边地愈甚”,并于公元14年“西伐梁貊,灭其国(实为征服);进兵袭取汉高句骊县。”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骊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   到了高句骊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首先于公元4年击败了夫余国。夫余国的王弟逃到鸭绿谷(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杀海头王而自立国于曷思水,是为曷思王。夫余王从弟则率万余人投奔高句骊,高句骊封之为王并将其安置于掾那部。又于公元26年冬十月“王亲征盖马国……以其地为郡县”,于同年12月句茶国王又“举国来降”,高句骊“由是拓地浸广”。自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开始,高句骊利用国内地区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山水深险、易守难攻的绝好条件,不断向周边发展割据势力。   然而毕竟汉朝的混乱是暂时的,很快汉王朝在天才皇帝刘秀的领导之下重新建立了起来,东汉王朝自然不能听任高句骊继续发展,在刘秀还未能统一全国的时候,汉朝就在建武四年(公元28年)的秋天,辽东太守率兵攻伐高句骊,高句骊的大武神王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严阵以待。汉军久攻不下,便采用围困的战术,把高句骊王城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样,两军对垒,足足僵持三个多月。虽然大武神王搞了坚壁清野,但是城里面却没存多少粮食,三个月之后就开始撑不住了,可汉军的兵马却没有丝毫撤退的迹象。无法可想之下只得想出了一个鲤鱼计,派了使者拿了数十条鲤鱼及两桶美酒向汉朝谢罪,谢罪书是这样写的:“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力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这样才让汉军退兵,免遭灭国的命运。在此之后高句骊时叛时降,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大武神王又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骊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骊统领。   至此高句骊知道与强大的汉朝为敌实在是太不明智,于是转而进行休养生息并且向周边的国家发展,这样就与东汉维持了60余年的和平。就这样到了第六代王太祖王高宫时期,这时高句骊的国力已经大大增强,于是在一世纪的下半期一直频频出击,将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并开始将触角伸入朝鲜半岛。   公元68年,“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公元72年“遣贯那部沛者达贾伐藻那,虏其王”;公元74年“王遣桓那部沛者薛儒伐朱那,虏其王子乙音为古邹加(官职名)”。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于二世纪时重新骚扰东汉边境。至公元146年太祖王传为于弟次大王时(太祖王在位91年传位于弟,又活了近二十年才死,寿命之长真是罕见!),高句骊与东汉发生了以下的几次较大的冲突: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