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军事简史[下]

繁体中文】  作者:宋毅   发布:2014年06月1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四)高句骊与慕容家:天下英雄谁敌手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中国大地进入了一个血腥的黑暗时期。虽然五胡内并无高句骊族,但是纵观此段时期的历史以及后来的结果,高句骊族与乱华的五胡并无根本不同,后来同样被融合同化,成为了今天汉族的一员。在这段时期,高句骊便又开始了蠢蠢欲动,但是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对手,那便是强大的鲜卑慕容氏。相信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天龙八部》中一心想要复兴大燕国的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他们就是源自这个鲜卑慕容氏。这慕容氏从奠基人慕容开始就一代代的涌现了大批的人才,慕容、慕容恪、慕容翰、慕容垂等人无不是雄才大略,英雄盖世之辈。在慕容氏强盛之时,高句骊正是烽上王当政,两家立刻就打起了擂台。慕容的祖父木延就曾经追随毋丘俭东征高句骊,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左贤王,可以说两家也是老对手了。   在慕容时期慕容氏虽然已经渐渐汉化但还是算域外民族,和高句骊也算是强盗对强盗,土匪遇土匪,高句骊喜欢劫掠辽东边境,慕容也喜欢扫荡高句骊。在公元293年八月,慕容就率军打了进来,烽上王狼狈奔逃,慕容军穷追不舍,最后烽上王被手下率五百骑死战给救了。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296年,慕容又打了进来。不得不说慕容家有个很变态的癖好,喜欢挖人家父辈的陵墓,这次进攻,慕容把烽上王的老爹西川王的陵墓给挖了,即便是这样高句骊方面也是无可奈何。   到了第二代慕容就更不得了了,兄弟儿子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咸康五年(前燕六年,339年),慕容率兵击高句骊,打到新城之后,高句骊故国原王高钊乞盟,看到高句骊还算服贴,就撤了军。过了几年之后,慕容家族的重心转为扩展势力争霸中原,但是高句骊这个心腹大患就在旁边,要是在自己倾巢而出的时候高句骊在后面捅一下黑刀子,抄掉自己的老巢,那可就欲哭无泪了。于是在慕容翰的建议之下,慕容于咸康八年(前燕九年,342年)十一月,亲领五万五千战士进攻高句骊,准备先发制人以除后患。   通向高句骊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于是建威将军慕容翰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行险直捣丸都。慕容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因为在军力上并不占太大的优势,这个行险的方案就此确定。于是慕容亲率四万劲兵,突袭南道。而派而长史王寓等率兵一万五千作为偏师从北道进攻。高句骊果然按照常理布置军力,派王弟武帅精兵五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   作为慕容氏南道突袭部队前锋的除了慕容的庶兄、当时声名赫赫的猛将慕容翰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大人物慕容霸。慕容霸这个名字已经是霸气四溢,可是这个人后来还有个更加威震天下的名字——“慕容垂”。慕容垂在和其兄弟慕容恪击宇文别部之时,年仅十三岁,就勇冠三军,开始崭露头角,此时作为先锋,更是锐不可当。狭路相逢勇者胜,高句骊的嬴弱之军如何抵挡得住慕容家的虎狼精兵?更何况还有当世的几个猛将领军。高句骊军拼死抵抗依旧不敌,其大将被斩杀。慕容军乘胜杀入丸都城,故国原王单骑只身逃走。   此时慕容家的变态习惯再次发作,又把故国原王的老爹美川王的墓给掘了,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另外加上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以及一众妃嫔,还有他老爹美川王的尸首,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皇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成白地。在东晋咸康八年,即高句骊第26代故国原王十二年的春天,高句骊重修由于毋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谁曾想,故国原王搬进丸都山城总共不到4个月,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让人不由叹息不已。   又一次遭受近乎灭国打击的高句骊,不敢再与慕容家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在第二年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只把美川王的尸体还给了高句骊,依旧扣留故国原王的老母不还,这也算是极为稀奇的事件吧。此时高句骊元气大伤,再没有反抗的能力,简直是任慕容家搓扁揉圆,慕容家也不客气,在咸康九年(前燕十二年,345年)十月,慕容又派了他另外一个名震天下的儿子慕容恪进攻高句骊,轻松攻取了南苏城(今五龙山城南距苏子河8公里)。   又过了十年,慕容看到高句骊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的大量贡品,加上高句骊再三的恳求,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骊,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骊王”。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慕容家族虽然几乎个个是英雄,人人是好汉,但是坏就坏在家族内英雄豪杰太多,谁都不服谁,内讧太多,整个家族的实力就在无止境的内耗中消耗殆尽。而休养生息谋求发展的高句骊此时则迎来了机会。高句骊乘着慕容家的燕国实力减弱的机会,出兵攻占辽东,在与燕国的几度拉锯之下,终于在高句骊的广开土王的时代成功地攻占了整个辽东,后又经过长寿王的努力经营,巩固之下高句骊终于成为了当时中国东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人口增加到九万户。   (五)朝鲜半岛上的三国角逐   在高句骊割据了我国辽东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南部正在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之下。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着马韩、辰韩和弁韩这三个民族,简称三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公元前57年(西汉宣帝五凤元年),辰韩十二国中的新罗由始祖朴赫居世建国,定都金城(今韩国庆州),新罗国的主体民族是由辰韩所构成,新罗建国初期,王位是由6个部落中有势力的朴氏、昔氏、金氏三家贵族交替接位的。公元356年,来自姓金的奈勿王接位后,王位变成了金氏的世袭制。新罗建国之后是十分弱小的,曾经屡遭倭寇的侵扰,最后不得不向高句骊借兵来驱除倭寇。   公元前18年(西汉成帝鸿嘉三年)高句骊王邹牟之子温祚惧不为高句骊琉璃王所容,南走慰礼城(在今汉水之北)建国,姓扶余氏,称百济国。王族虽然是高句骊族,但是主体民族是三韩之一的马韩。   在高句骊的势力侵入朝鲜半岛之后,三国争斗的形势便开始形成,长寿王时代由于北魏横扫各方势力,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骊在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果断地将战略目标转向朝鲜半岛。为了躲避北魏的威胁和南进的需要,高句骊再次迁都,都城由丸都城迁至平壤城,此时三国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高句骊的都城共有五处,三处在今中国境内,两处在今朝鲜境内。   1.纥升骨城   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作为王都。此为高句骊的第一个都城。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系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高句骊在此定都历时40年。   2.国内城   邹牟死后,其子琉璃明王即位,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因迫于北部夫余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琉璃明王放弃故都和纥骨城,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作为卫城。定都于此历时425年。   3.丸都城   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高句骊山上王时,又移都丸都城(也称尉那岩城)。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25里的山城子。每当遇到战争时,高句骊王常从国内城移至丸都城固守,或国内城遭到破坏后,也留在丸都城暂住。   4.平壤城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骊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骊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定都于此历时156年。   5.长安城   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骊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   高句骊由于国土广阔,实力雄厚,于是恃强凌弱,于公元391年,攻占百济临津江流域。又在公元475年,攻陷百济王都汉山城,百济被迫迁都熊津(今韩国公州,也是如今韩国研究迁都的最佳候选城市)。面对这样的形势新罗百济只得结成联盟,方能与高句骊对抗。   (六)高句骊与隋唐:江山一统   南北朝时期高句骊对中原诸朝采取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骊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骊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高句骊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如公元439年,高句骊一次赠送南朝宋文帝战马八百匹,同时赠送北魏黄金二百两、白银四百两。同样中国各政权也回赠价值相当的礼物。当时中原纷乱,不少中国人流亡到高句骊,北齐时一次就遣返了五千户。   高句骊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像形夺使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骊自建国以来就逐步地接受了中国儒家思想,在国都平壤设太学,读中国四书五经,行政机构与官制也模仿中原的制度。佛教自中国传入后,佛学与佛教艺术也影响了其社会生活。高句骊在吸取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后,又把它传输到百济、新罗和日本。   隋朝于589年灭陈之后,疯狂的乱世终于过去,中原大地终于再度统一,面对占据着辽东的这最后的一块割据政权,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隋帝国自然要将统一进行到底。高句骊也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于是积极地整军精武,备战积粮,所谓“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这么明显的对抗态度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于是在给高句骊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骊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公元598年,高句骊王居然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不是明摆着给隋朝动武的借口么?隋文帝立刻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而后隋炀帝三征高丽而不得,丧师百万于辽东,最终身死国灭。这也就是本文起始问题的答案。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承隋志,唐太宗发兵北伐,虽野战得胜,但屯兵于坚城之下,无奈只能撤退回国。   公元666年,泉盖苏文死后,诸子争权内讧。此时新罗得到唐朝支持,首先联兵灭亡了百济。公元663年,在灭亡百济的过程中中日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大战,唐军与日军在白村江口进行决战,唐军的辉煌胜利让日本数百年都不敢再抱有对朝鲜半岛的野心。667年1月,新罗联合唐军乘机进攻,次年攻陷平壤,高句骊灭亡,在历史上存在了705年之久。唐军撤离后,大同江以南的高句骊旧地并入新罗,朝鲜半岛上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新罗民族。   高句骊亡国后,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迁入中原,融入汉族   《新唐书·高句骊传》“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唐太宗迁六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不全为高句骊人)。”   唐灭高丽后,《新唐书·高丽传》载:“总章二年,徒高丽三万于江淮、山南”“仪凤二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迁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巩州、斯其人于河亩、陇右,弱篓者留安东。”等等:这些迁居中原的,总数约占高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后均融入汉族之中。今天汉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还可找到高句骊人的后裔。   在河南府洛阳县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证明其融入了汉族。   2、入突厥,后迁于辽西,融入汉族   《旧唐书·高丽传》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册府元龟》卷964载:“唐玄宗开元三年高丽、吐浑等诸善降附天亡骄子,胡运其终、国有忠臣,汉封斯在。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都督跃跌思太、叶浑大刺史慕容道奴——”。辽海贵族文简封辽西郡王,食邑三千户,行左卫大将军外置同员,赐室一区,马四匹,物六百段。   《册府元龟》卷974载:“开元七年正月乙未、封辽西郡王高文简妻阿史那氏为辽西郡夫人,文简东蓄酋长,率众归我、故有是宠。”此高丽何来,未明确记载,但新降于唐,从其妻及同降者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应为原入突厥的高句骊人、现又降于唐,置于辽西,后入汉族。鞍山高力房子的高氏族谱可证此部分人融入了汉族。   3、入靺鞨,进入渤海,辽灭渤海后。迁至东蒙、辽宁、山东一带,融入汉族   《新唐书·渤海传》载“万岁通天.契月尽忠杀营州都督赵蝴反,有舍利乞乞促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余种东走,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因…柞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   《旧唐书·渤海传》:“高丽余烬稍稍归之”。   从上三个流向可知,高句骊在亡国之后,其族人在不同时期直接、间接融入汉族的,占其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高句骊民族消亡不再存在的时间约在辽金时期,成为了如今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至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汉人有八种,将高丽、渤海、契丹、女真等均列其中,表示他们已融合为一个民族只是暂存其族源的回忆而已。   4.入新罗,进入今天的朝鲜族   《通典》186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无明确人数。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载:“高句骊贵臣渊净土(盖苏文弟)以城十二、户736、口3543来投。”《三国史记·高句骊本纪十》载:“总章二年己巳二月、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两者相加户不足五千,口不过三万。   《三国史记》卷八载:“圣德王三十四年赐钡江以南地。”自此新罗占有高丽大同江以南地.这里的剩余无几的高丽人应进入新罗.但人数不多。   由上可知,高句骊人入新罗甚少,仅占高句骊族人数极少部分。根据今天韩国的姓氏中很少高句骊姓氏,可看出融入者甚少。   高句骊作为我国古代多民族融合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涓涓细流,当它延绵7个世纪后终于融入巨流,浑然间其历史也被淹没于浩瀚的史籍中,就此蒙上了厚重神秘的迷雾。直到近代,才被考古发现所逐步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中国吉林集安高句骊王城、陵墓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高句骊历史必将拨开疑云,理清真相。   又一次遭受近乎灭国打击的高句骊,不敢再与慕容家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在第二年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只把美川王的尸体还给了高句骊,依旧扣留故国原王的老母不还,这也算是极为稀奇的事件吧。此时高句骊元气大伤,再没有反抗的能力,简直是任慕容家搓扁揉圆,慕容家也不客气,在咸康九年(前燕十二年,345年)十月,慕容又派了他另外一个名震天下的儿子慕容恪进攻高句骊,轻松攻取了南苏城(今五龙山城南距苏子河8公里)。   又过了十年,慕容看到高句骊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的大量贡品,加上高句骊再三的恳求,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骊,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骊王”。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慕容家族虽然几乎个个是英雄,人人是好汉,但是坏就坏在家族内英雄豪杰太多,谁都不服谁,内讧太多,整个家族的实力就在无止境的内耗中消耗殆尽。而休养生息谋求发展的高句骊此时则迎来了机会。高句骊乘着慕容家的燕国实力减弱的机会,出兵攻占辽东,在与燕国的几度拉锯之下,终于在高句骊的广开土王的时代成功地攻占了整个辽东,后又经过长寿王的努力经营,巩固之下高句骊终于成为了当时中国东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人口增加到九万户。   (五)朝鲜半岛上的三国角逐   在高句骊割据了我国辽东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南部正在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之下。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着马韩、辰韩和弁韩这三个民族,简称三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公元前57年(西汉宣帝五凤元年),辰韩十二国中的新罗由始祖朴赫居世建国,定都金城(今韩国庆州),新罗国的主体民族是由辰韩所构成,新罗建国初期,王位是由6个部落中有势力的朴氏、昔氏、金氏三家贵族交替接位的。公元356年,来自姓金的奈勿王接位后,王位变成了金氏的世袭制。新罗建国之后是十分弱小的,曾经屡遭倭寇的侵扰,最后不得不向高句骊借兵来驱除倭寇。   公元前18年(西汉成帝鸿嘉三年)高句骊王邹牟之子温祚惧不为高句骊琉璃王所容,南走慰礼城(在今汉水之北)建国,姓扶余氏,称百济国。王族虽然是高句骊族,但是主体民族是三韩之一的马韩。   在高句骊的势力侵入朝鲜半岛之后,三国争斗的形势便开始形成,长寿王时代由于北魏横扫各方势力,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骊在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果断地将战略目标转向朝鲜半岛。为了躲避北魏的威胁和南进的需要,高句骊再次迁都,都城由丸都城迁至平壤城,此时三国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高句骊的都城共有五处,三处在今中国境内,两处在今朝鲜境内。   1.纥升骨城   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作为王都。此为高句骊的第一个都城。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系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高句骊在此定都历时40年。   2.国内城   邹牟死后,其子琉璃明王即位,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因迫于北部夫余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琉璃明王放弃故都和纥骨城,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作为卫城。定都于此历时425年。   3.丸都城   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高句骊山上王时,又移都丸都城(也称尉那岩城)。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25里的山城子。每当遇到战争时,高句骊王常从国内城移至丸都城固守,或国内城遭到破坏后,也留在丸都城暂住。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