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我看那些令人唏嘘不已的历史片断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06年05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作为一个生在新中国,张在红旗下的70年代末的有志青年,不知道是否受父母喜欢读书的影响,用个不谦虚的词形容自己可以说涉猎群书,尤喜欢历史和国际政治。然随着时间的退役,阅历的增加,以及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增加。却有时候变得困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加入少先队的时候曾经意气风发的宣誓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可是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质疑这到底是否空中楼阁,到大学的时候已经非常认同戈尔巴乔夫的那句名言:共产主义是一种宗教。

这样的困惑同样体现在历史问题上,理论上讲历史是客观的,不管你怎么去解释它,它就在那里,不会因你为迎合各种需要使用不同的历史观去解读它,它就会随之变化。记得中学课本里面有一篇JIAN伯赞,我国著名史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奠基人写的内蒙游记,其中有段话印象深刻:他提到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时,说今天还是有人反对“和亲”,认为这是民族国家的耻辱,但是对于人民而言,和平总比战乱好。和亲促进了民族的交融,等等。总而言之,反对和亲是出于狭隘民族国家的看法。而前2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里面,汉武帝在谈到对匈奴的政策时,一句话掷地有声,和平是不能靠女人的胸脯去换取的。此后便是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我想,即使很多人对后者叫好,无论他的民族如何,都不是简单的说出于狭隘的民族心理,我想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即使如昭君这样的女子,出塞远嫁都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只是她们别无选择。我们大可不必因为我们的需要无视古人的感受,随意去安一个帽子在他们头上。这样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可是真实的历史究竟是

什么,后人靠什么去探究,这却是一大个问题!

然而,希望不同信仰,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性格的人去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以下摘取若干我于读书之际,曾经为之唏嘘不已的片断。这些片断给予让我联想到了太多的事情。有时不由得感慨:历史啊,究竟什么是历史?究竟是公道自在人心,还是成王败寇;历史究竟是一面客观的镜子,还是文人手中的橡皮泥?

片断1:崖山之战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据史料记载,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并给南宋王朝划上了句号.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

为了复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我明白了,秀夫,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少帝静静地微笑着说到.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

在这段历史中,我们更清楚的是文天祥,多年以来作为民族英雄缅怀。

感想:不知道这些当年义无反顾壮烈殉国的,为后人称颂的仁人志士若是多年以后被剥夺民族英雄的称号,更由于他们顽固不化,妄图阻挡同样是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蒙古人统一全国的脚步而被耻笑和批判的话,不知道他们泉下有知的话,会做何感?

我每次看到这一段,总是不仅为之动容,在国家覆亡的最后时刻,众多英豪毅然蹈海殉国,

那是怎样的壮烈?作为一个向来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舍身取义的民族,不知道何时变了。似乎只有面对强敌,无力回天的情况下,用投降来避免一死才是唯一的正确做法。没错,我们看西方的历史,特别是二战的历史,似乎他们的传统是应当在不利情况下投降避免无谓的伤亡。可是,无论何时,即便是以“怕死”著称的美军也从来不缺少那种以命祥相搏的斗士。看看二战史,威克岛,瓜岛,阿登无数美国式的英雄闪耀着光辉,直到今天父辈的旗帜依然激励着年轻的一代。而我们,明明中学课本里都说爱国主义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有人偏偏要从现在的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非要把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剥夺民族英雄的称号,甚至描绘为负隅顽抗的分裂势力或者内战分子,让年代的一代为教科书的反复修改无所适从,大家才满意吗?

片断2:帝国最后一抹余晖-八里桥之战

“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保尔o瓦兰:《征华记》

这是一个外国军官在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看到面对西方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队的中国军队,迎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连续11次冲锋,直到全部战死

后写下的。这样的场景在影片《火烧圆明园》里面得到表现。虽然这部电影是很小时候看的,但是今天依然记得那个令人哽咽的场景。

大体的过程如下: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野战"。

8月24日(七月初八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8月31日(七月十五日),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9月7日(七月二十二日),当谈判破裂后,联军决计进犯北京。咸丰帝朱谕军机大臣和王大臣绵愉、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表示与英法"决战",并提出了决战时机"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0,第2233页)。同时,谕令"所有通州一带防剿事机",统归僧格林沁、瑞麟"严密布置","厚集兵力,以资攻剿"。次日再次下达朱谕:"一面发报,一面知照僧格林沁督兵开仗"(同上,第2238页)。僧格林沁便在通州一带加紧部署防务。他表示"自当奋力截击"(《僧格林沁瑞麟奏报洋人北来预筹迎剿办法折》),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敌军的进攻。

当时,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带的军事部署是:他把督师军营设在通州与张家湾之间的郭家坟,由他统率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今建国门)的大道,战略目的是保卫京师。其兵力的部署,防守通州有4000人,张家湾驻兵1000人;命副都统格绷额督带蒙古马队3000人,驻守在张家湾的东面和南面,准备迎击来自北塘和天津的进犯之敌;又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4000人防守八里桥;另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之采育,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署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总计:僧格林沁统率清军约达近3万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万人。此外,还有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即朝阳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僧格林沁为了加强通州一带的防务力量,除原调绥远、归化二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操演兵1000名外,"还派兵五百名,遴委得力将弁管带,配齐军火器械,于七月十九日,兼程驰往通州,听候调遣"(《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60,第2254页)。与此同时,僧格林沁奏谕又从卓索图、昭乌达、哲里木三盟中每盟各续调1000至2000名蒙古骑兵(《清文宗实录》卷325,第8~9页),调往京师附近驻扎。

9月18日(八月初四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自河西务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僧格林沁所部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并遵前旨:"倘该夷一过张家湾寸步,即督兵迎击,痛加剿戮"。杀伤敌军众多,但如僧格林沁奏报说:"至该夷于午刻马步各队进前扑犯,经我兵枪炮齐施,毙贼无数。正分拨马队抄击,该夷火箭数百支齐发,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后退"(《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军来扑迎击失利退守八里桥折》,咸丰十年八月初四日,见《第二次鸦片战争》五,第84页)。在清军失利的形势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入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随后,英、法联军一举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

僧格林沁所部满、蒙马队和绿营兵退守八里桥后,他和瑞麟商定,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其中,将近1万名满、蒙马队军部署在八里桥一带防守。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清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在此决一死战。当时,僧格林沁在奏折中曾向朝廷立下誓言:"奴才等现在督带官兵退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赶紧再振军心,倘该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与之以死相拼"(《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军来扑迎击失利退守八里桥折》,咸丰十年八月初四日,见《第二次鸦片战争》五,第84页)。

9月21日(八月初七日)凌晨4时,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上午七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他们用长矛、马刀和弓箭等落后武器,齐声呼喊杀敌。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距敌人四五十米远的地方,短兵相接,英勇杀敌,激战一时许,毙伤敌军千余人。随后,由于南路法军第二旅将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遭到重大伤亡。但守军与法军第二旅在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尔后,由于胜保所部败退,只是与西路敌军进行激战,因此,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马队分割敌人阵势的计划未能实现。但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德o巴赞古《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第2卷,第230~231页,见《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3页)。

八里桥之战,从早上7时打到正午时刻,战斗十分激烈。其中,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史书中记载:"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4页)。还有的史书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保尔o瓦兰《征华记》,见《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2页)。

僧格林沁作为清军的统帅、八里桥战役的总指挥,他以英勇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奋力指挥全军作战,最后在八里桥上决战的时刻,公然挺身而出,骑着马站在桥中央,命令一名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高举"僧王大旗"挥师抗击敌军。根据一个英国随军翻译的记载:在八里桥激战时,"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指僧格林沁)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直到一枚"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德里松伯爵《翻译官手记》第283~284页,见《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4页)。如此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

感想:虽然僧格林沁本人在最后时刻没有能够象他的部署那样战死疆场,但是在此战中他也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勇气和顽强精神。后来的史书把他描写成

一个镇压起义,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也许可以探讨。但是把他描述成一个外战外行的胆小鬼,却有些过了。也许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堂这些知道“师夷之技抑制夷”的人他有些不开窍,但是在器不如人的情况下没有屈膝投降而是奋力死战,其个人勇气可佳,就像那些阵亡的官兵一样,面对强敌其英勇顽强的精神天地可见!当然,另一个方面,我们也知道英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的差距,但是不能替代。政策制订者的失误却要成千上万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的确惨痛。可是在已经出现这个局面的情况下,难道就投降了事不抵抗了吗?我想不是,那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迪呢?

片断3:威武不能屈

朱棣在攻下南京后,夺得大明皇位。迫令翰林侍讲学士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儒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方孝孺说:“好,我写!”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来从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并将他投入监狱。见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朱棣处死方孝儒后,仍不解心头之恨,下令灭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门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处死,行刑就达7日之久。

没曾想这位一直被作为威武不能屈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今天确成为了以数百无辜生命成就自己名节,为封建忠君思想殉葬的冷血动物。孰是孰非,不想在这里多说,免得掀起口水战。

不过由他想到另外一个人,南宋末年死守扬州,最后壮烈殉国的李庭芝。大体事情如下:

元军攻破襄阳以后,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大举进攻两淮和四川。不久,元军就包围了扬州,两推安抚制置使印应雷暴死,朝廷立即起用李庭芝制置两淮。李庭芝为了能够集中力量应付淮东局势,就请求分配夏贵负责淮西,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咸淳十年十二月,元军攻破鄂州,度宗诏令天下勤王。李庭芝首先响应,遣兵人卫京师,以激励各地军帅。德枯元年(公元1275年)春,贾似道兵溃于芜湖,沿江诸将官或降或逃,没有一人能够坚守,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庭芝所辖郡县的大多数将领都能坚守城垣。但元军势不可挡,形势越来越不利于扬州。不久,有个叫李虎的人持元军的招降榜进入扬州,被李庭芝杀死,招降榜也被烧掉。后来,总制官张俊出战;,兵败降元,持孟之缙的书信来招降,李庭芝气愤不已,焚其书信,将张俊等5人在街市斩首示众。同时,李庭芝调派苗再成率部战于城南,许文德率部战于城北,姜才、施忠则率部转战城中。为了激励士气,李庭芝还时常发放金帛牛酒犒赏将士,因而人人为,之奋死拼杀。朝廷也送督府钱款前来慰劳,并且加封李庭芝为参知政事(副相)。七月,朝廷以知枢密院事之职调李庭芝进京,让夏贵镇守扬州,但夏贵不来,事情只好作罢。

十月,元帅阿术率军驻扎镇江,以扼制淮南的宋军。但阿术久攻扬州不下,于是就在城外筑起长围,想通过实行长久围困,使其粮尽援绝而不攻自破。果然,不久,扬州城中粮食已尽,死者满道。德枯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情况更加糟糕,人们几日未沾一粒米,只得竞相去食人肉。不久,南宋谢太后以恭帝的名义向元朝请降,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恭帝以及皇亲、官员等数千人被押解北上。五月,恭帝被元世祖降封为瀛国公。南宋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谢太后和瀛国公赵晨送来诏谕,劝李庭芝投降,李庭芝登上城楼大义凛然地对来使说:“我奉诏守城,没听说过有诏谕投降的。”遂拒绝降元。接着,当谢太后与瀛国.公被押往大都(今北京),行至瓜洲时,太后又诏令李庭芝说:“先前曾诏卿纳款投降,很久没有听到答复,难道是不理解我的意思,还是想捍卫边疆呢?现在我与皇帝都已臣服,卿尚为谁守之?”庭芝不予理睬,下令士卒发弩箭射击来使,射死一人,其余吓得纷纷退去。李庭芝又与姜才召集将士,涕泣发誓,准备夺回谢太后和瀛国公。姜才出兵与元军激战,但没能成功,只好又退回扬州,继续坚守。

早在德佑二年二月,夏贵就以淮西降元。此后,元军更是集中力量加紧了对淮东的进攻。阿术驱逼淮西降兵到扬州城下示威,旌旗蔽野,来势汹汹,李庭芝的幕僚见此情形,劝告李庭芝放弃坚守,但李庭芝却说:“我只有一死罢了。”接着,阿术又派使者持诏书来招降,李庭芝开城门放进使者,将其杀死,并且在城上烧掉了诏书。不久,淮安知州许文德、盱眙知军张思聪、泗州知州刘兴祖都因粮尽而降。但李庭芝仍在征收民间积粟供给士兵,民粟食尽,又命令扬州官员出粮,官员家的粮食也吃光了,就令军中将校出粮掺杂上牛皮、麸蛐供应士兵。士兵们感激庭芝的抚恤,纷纷表示誓死效命,有的甚至烹子而食,但仍然天天登门苦战。德枯二年七月,阿术见硬攻不行,就上书请求赦免李庭芝焚烧诏书之罪,促其速降,元朝皇帝同意了,但李庭芝仍然不予理会。

就在南宋降元前夕,益王赵星和广王赵呙在属下的护送下,逃离临安,辗转来到福州。德枯二年五月,赵星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册淑妃杨氏为太后,一同听政,授陈宜中为左丞相兼都督,并遥授李庭芝为右丞相,召他返回朝廷,共图抗元复宋之事,李庭芝欣然从命。临行前,他委托朱焕坚守扬州,然后与姜才率兵向福州赶来,但当行至泰州,阿术领兵追踪而来,并将泰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不久,守卫扬州的朱焕也投降了元朝,还驱使李庭芝将士的妻儿来到泰州城下逼他投降,当时姜才疽发于胁,无法出战,偏将孙贵、胡惟孝等随即打开泰州城门出降。李庭芝闻听此变,知道事已不可为,遂投莲池自杀,但水浅不得死,后被叛军所执,押回扬州。而姜才卧病在床,被都统曹国安所执,献给了元军。阿术对两人忠贞之举非常赞叹,本想劝降并重用他们,但朱焕担心李庭芝与姜才降后于己不利,竟向元军请求说:“扬州自用兵以来,尸骸遍野,都是李庭芝与姜才造成的,不杀他们更待何时?”于是庭芝与姜才被元军杀害。他们死的那天,扬州百姓都悲痛不已,流下了热泪。京剧《正气歌》便写的是这一段历史。

片断4:英雄成败空转头

1910年4月16日,已经快要走到终点的清庭被一个大事件震动,一个27岁的年轻人竟然企图刺杀摄政王载沣。这等谋逆大罪当时可是是要凌迟的。这个人便是汪精卫,在狱中他写了一首《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成了青年们敬仰的对象。据传为了表示革命的决心,他甚至企图自杀,一次他看到狱中有口小井,就想跳井而死,但井上口大,内口小,小得不能容身,自杀没成;还有一次见墙壁上有颗铁钉,就想一头撞死,但钉子太高,撞不到,又没有死成。不久武昌起义,导致汪精卫被释放。汪一时间成为无数革命青年的榜样。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几十年后,当整个中华民族进行全民族抗战的时候,这个国民党二号人物却突然叛国投敌,组织了一个傀儡政府。而这个当初一腔热血,以精卫填海自勉的革命者则在抗战胜利前在日本死去。

感想:历史上并不缺少这样的人物,如法国的贝当,便是一战时的民族英雄,二战时的卖国贼。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想象他们当时出于什么考虑作出那样的决定,只是为其晚节不保而扼腕叹息。人们又常常会猜想,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政府杀害了,也许今天我们的史书上他是一个象陈天华,秋瑾那样的革命烈士,青史流芳。虽然历史无法假设,可是我们却总是希望去假设。可是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却是完全不同的命运。汪与日本合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可是苏加诺,这位印尼的“国父”,在无数人为战胜轴心国的时候,选择了与日本占领者合作,以便他的国家摆脱荷兰殖民者的统治。他成功了,似乎人们只记得他领导国家取得了独立,没有人去追究他和日本人的合作。难道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成汪败寇”吗?

片断5:历史将判我无罪

我就要离开人世了。我不是在无产阶级斧钺面前低下了我的头,无产阶级斧钺应该是无情的,但也应该是纯洁的。我在万恶的机器面前无能为力,这台机器居然使用了中世纪的方法,它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有组织地炮制大量的流言蜚语。他们这些行动是非常果断而有信心的。现在捷尔任斯基已不在世,契卡的优良传统已成为过去了。当时,革命的思想指导他们的一切行动,使他们对敌人无情,对付各种反革命,保卫了国家。所以契卡机构受到特殊的信任。享有特殊的荣誉、威信和尊重。而现在,所谓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机构,就其多数人来说,是由无原则的、腐化的、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官员组成的蜕化变质的组织。为了满足斯大林病态的怀疑心理(我不敢说得更多),为了追求奖章和荣誉,他们利用了契卡原来的威信,进行最卑鄙的活动。而他们不懂得,他们同时也在消灭他们自己,因为历史是不能容忍卑劣行径的见证人继续存在的。这些“万能的机构”能把任何中央委员、党员变为叛徒、恐怖分子、暗杀分子、间谍。如果斯大林对自己产生怀疑的话,那么这些机构也会立即找出证据来。乌云笼罩在党的头上。我的毫无罪恶的头,将会株连几千名无辜的人,因为要制造一个组织——布哈林的组织。而这个组织不但在今天,在我和党七年来没有任何分歧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就是在右倾反对派时代,也从未有过。关于柳京和乌格拉诺夫的秘密组织,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和李可夫、托姆斯基一起,公开地说出了我们的观点。我从18岁起就在党内,我生活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斗争,以一个神圣的名字命名的报纸《真理报》,这几天却刊登了卑鄙无耻的谎言,说什么我尼古拉.布哈林,企图消灭十月革命的成果,复辟资本主义。这是闻所未闻的无耻谎言。这个谎言按其卑鄙程度,按其对人民不负责的程度,只能和下面这样的谎言划等号,就是:现在发现,尼古拉.罗曼诺夫(沙皇尼古拉二世)一辈子都反对资本主义、君主制度,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而斗争。如果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我不止一次犯过错误,我希望后代对我的批评不要严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我们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上。那个时代不一样,风尚也不同。那时《真理报》上辟有辩论专栏,大家在争论,寻找途径,争论后有和好,继续共同前进。我向未来一代党的领导者们呼吁!历史赋予你们的使命,是把骇人听闻的各种罪行的一团乱麻解开,在这些可怕的日子里,这团乱麻越来越扩大,像火焰一样越燃烧越厉害,勒得我们党喘不过气来。我向所有的党员呼吁!在这些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几天里,我坚信,经过历史的过滤器,早晚不可避免地将会把我头上的污秽冲掉。我从来没有当过叛徒,如果是为了列宁的生命,我会毫不动摇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我热爱基洛夫,没有做过什么反对斯大林的事情。我请求新的、年轻的和诚实的一代党的领导人,在党的全会上宣读我的这封信,宣布我无罪和恢复我的党籍。同志们,你们要知道,在你们想共产主义胜利进军的高举的旗帜上,也洒有我的一滴鲜血。

以上这段文字是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在自己的遗嘱《致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的信》中写下的。布哈林是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著名活动家,1888年出生在莫斯科,父母均是教员。他中学时代就参加了革命组织,18岁加入布尔什维克。革命前曾3次被捕,逃回后辗转于国内外从事革命活动,并潜心研究经济问题。他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列宁逝世后进入苏共的核心领导层,1925年接替季诺维也夫,主持共产国际工作。后与斯大林发生分歧,于1929年被撤消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934年至1937年任《真理报》主编。1937年被指控充当外国间谍而被捕,1938年3月被斯大林处决,年仅50岁。在处决前夕,布哈林怀着相信真理的信念,给苏联未来一代领导人写下了绝笔信。在他被捕的那一年,他的妻子才23岁,他确信他妻子能活到他平反昭雪的那一天。他跪在他妻子的脚下,含着眼泪,请求她宽恕他毁了她的生活,请求她把儿子培养成一名布尔什维克,请求她为他以后平凡昭雪竭尽全力,请求她不要忘了他遗书中的每一句话。他坚定地对妻子说:“你还年轻,你活得到那一天,你起誓,你要记住我信中的每句话。”布哈林的妻子起了誓,他才从地上起来,拥抱了她,吻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不要抱怨,历史上常有可怕的错误,但真理总有一天会恢复的。”他相信,他的遗书会被搜查。因此,他待妻子把遗书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后,他自己把遗书毁了。他的妻子也许并不知道,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他的丈夫已经在专政机关的逼迫下,在那份满纸谎言的供状上签字了。对于象布哈林这样一个毕生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的人,却要他承认那样荒唐的罪行,内心的痛苦非常人能够想象。

布哈林遗嘱中的话果真变成了现实。1988年2月5日,苏联宣布为布哈林等20人平反,苏联外交部发言人还说,正在研究恢复布哈林的党籍问题。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特别赞许布哈林在粉碎托洛茨基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布哈林含恨九泉50年之后的今天,戈尔巴乔夫像布哈林期待的那样,为他解开了斯大林系下的“可怕的罪行之结”。

感想:为什么捷尔任斯基创建的契卡会从一个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利剑变成挥向同志和战友的屠刀?在30年代,1500万苏联人受到清洗,许多人丢掉了性命,其中包括了一半以上的“17大”代表,4000多中校以上指挥员。如果算上他们的亲属,被波及者则超过7200万人,影响深远。可是就在1936年,苏联诞生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然而宪法却没能保护任何人。类似的一幕此后在多个国家上演,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倒在敌人的屠刀下,却死在战友的枪口下。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片断6:欧洲门口的擦鞋垫

苏联西部的一座集中营,一位波兰将军坐在几名苏联将军面前。他是1939年9月17日苏军越过东部边境占领波兰东部后被俘的,这座集中营关押了大批的波兰战俘。“伟大的苏联将在以后某个适当的时候会帮助波兰人民赢得解放。重新获得国家的独立。你们也将与伟大的苏联红军并肩作战”。苏联人对波兰将军说。他稍微停了一下,“但是现在的波兰流亡政府不愿与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合作,他更愿意和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结成同盟。我们希望将来苏联与波兰能够建立特殊的友好关系。那么将军阁下,如果波兰将来摆脱德国的占领,那您是否支持波兰加入苏联,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波兰将军回答:“波兰永远是波兰人民的波兰。任何人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不能主宰他的命运”。

不久以后,在卡庭森林,德国人发现一万多名头后部中枪的波兰军官的尸体,那位波兰将军也在其中。二战后,波兰没有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但却成为了苏联的马前卒。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因为出生在波兰,便担任了波兰的国防部长和波共政治局委员。然而,波兰人民却不甘命运,不断抗争。赫鲁晓夫某次访问波兰,波兰放假一天,用车运送华沙市民并且给他们分发鲜花,让他们去表示自己“自发的欢迎”。然而许多人都把花偷偷留下,因为他们已经得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将要访问波兰。几天后,令波兰当局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尼克松受到了更为热烈的欢迎,群众自发的唱起了美国民歌。终于,80年代末,波兰人民终于赢得了自由,同时赢得自由的还有东欧各国。

感想:一部历史折射出多少国家利益,遍观历史,小国,弱国从来都是被大国,强国的驱使,顶多可以选择的是在两个之间选一个投靠而已。然而,人们在内心对自由的向往是不会被压抑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波兰人民对美国的好感多于对苏联。有趣的是不久以后,苏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片断7:恩加诺命运2小时间

这摘自莱特湾海战的一个片断。“初月”号是小泽舰队内的一艘驱逐舰,在小泽舰队遭到美军舰队猛烈袭击后,多艘军舰战沉。初月号当时和另外一艘同级驱逐舰“若月”号,以及一艘轻巡“五十铃”号在执行搜救任务时与美国海军杜博斯率领的TF30.3编队遭遇。美军编队首先开火,“若月”和“五十铃”立即逃离,而“初月”则掉头向美军舰队冲去,舰上有日本第61驱逐舰队司令天野重隆。其实这时已经不是什么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当然从敌方炮击就知道实力悬殊。(美军包括2艘重巡2艘轻巡10艘驱逐舰)然而,牺牲自己为其他2舰赢得逃脱时间似乎是自发的想法,一下就这样决定了,没有任何人表现出犹豫。同时还非常负责的电告小泽:“与美军舰队遭遇,正激战中”。

当美军看到一艘势单力薄的日军驱逐舰单枪匹马的向自己冲来,无不为这种无谓精神折服。这种勇气,与早先时候在贝迪纳诺海峡向栗田舰队冲去的美国护航航母编队相比也好不逊色。4艘美军巡洋舰先后开火,后来驱逐舰也加入进来,然而,这擞顽强的日本军舰竟然苦撑了2个小时方才沉没。美军编队由于弹药损耗过大,斗志受到影响,随即返航。舰上日本官兵大部分阵亡。天野重隆年47岁,后追授少将。

感想:其实提到和日本有关的历史,很多人总是充满愤怒。我想我们在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同时,作为对手也不由感叹对手的顽强。记得当年徐永昌将军在参加完日本投降仪式后,驱车前往东京市区。东京室内民众的行为举止尽收眼底,徐将军不由得感叹说:日本不出二十年便又是世界一强国。偶的一个同学,大学时也是反日一FQ,毕业后前往日本研修,回国后我问及对于日本的印象。他答:我可以打保票,如果以目前的状态,咱们再有20年也达不到人家目前的水平。今天,日本虽然不是一个政治大国,但是日本是联合国会费第二大出资国,日本的经济援助遍及世界。日元贷款也是中国最主要的外国政府援助项目。我们还是好好学习人家先进之处,发展自己才是王道。

片断8:缺席的苏联代表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朝鲜的侵略,并且授权美国组织联合国军恢复朝鲜半岛的和平。在背后支持朝鲜的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拥有否决权的,然而在这个时候苏联代表却缺席。此前苏联代表提出由新中国取代国民党政权接替在联合国内的席位,美国表示反对,但是美国同时表示,他愿意让各国投票决定。第一次投票,距离所需票数差2票。苏联代表当即表示,他将拒绝出席联合国会议以示抗议,这个举动激怒了其他国家。以至于后来有学者怀疑苏联是故意让新中国进入国际舞台的机会。不管怎么说,朝鲜战争从此扩大,中国也卷入。在33个月内,数百万人丧命。

感想:不想多说这段,想想那些长眠在冰天雪地里的年轻生命,他们当时怀着保家卫国的理想去战斗,以后呢?对或错?也许是错的,就像那些为错误的理想阵亡的年轻官兵;也许是对的,他们是在保卫祖国;留给后人评判。同时在这段历史,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大国的身影。

片断9:他还是条湖南汉子

刘戡,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1907年他生于湖南桃源。他本一介书生,但渴望报效国家。有一天觉得自己适合当名军人,随后就进了黄埔,成了那里的一期生,经历过东征,北伐诸役,累迁至八十三师师长。1935年4月13日还被授予了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年的10月5日他又晋升了,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他才29岁。春风得意的年龄。后参加过长城抗战等战役。他几年中想回家看看,却终究还是没能成行。他脱不开身。也许他在成长,一名真正的军人毕竟是生不由己。打败了小日本,疲惫,但他有的是雄心。并不想消磨。他是黄埔生,是国民党的军人,1948年3月1日,旷日持久的内战消耗了他最后的力气,身为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的他,亲自督战,在陕北瓦子街一役中,见大势已去,以左轮手枪自杀了。陡转直下的结局。

当时看到一本书,说解放军逼进他100米时候,他还拿着手枪准备战斗,对劝降是执迷不悟。书上这样写到,刘勘誓与人民为敌,最后只得扣响了罪恶的扳机。结束了走狗的一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指挥此战的彭德怀听到他的死讯突然沉默良久,说道“以为国民党都是胆小鬼,他还“成仁”了。想不到湖南还是有条汉子的。”

感想:他还是颇有军人气节的,国共双方的无数追随者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然而兄弟阂墙,不知道多少箐英倒在内战疆场上。又不多少人留在对方的控制区后为自己的信仰而继续付出代价。

片断10:历史的清算与平反

4个年轻人,30岁都不到,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向法院。其中一个金发的,紧紧握着自己母亲的手,好像一个怕在百货公司中被人冲走的小孩。摄影记者的灯不断的闪着,金发男子用手掌遮脸,忍不住哭了起来。如果他们“杀人”的罪名成立,15年的牢狱等着他。旁听席挤满了世界各地来的记者,这毕竟不是个常见的案子,这是一场历史的审判。时间是1991年9月,地点是统一后的柏林,这4个年轻人,是柏林墙的东德守卫。两年前一个冬夜里,刚满20岁的克利斯和一个好朋友,名叫高定,偷偷潜伏到三公尺半高的大墙下,开始攀爬。枪声响了之后,克利斯转过身来,面对着守卫,大概想叫他们别射吧,可是下一颗子弹由他前胸穿入。高定的脚踝被击中,他还来得及将自己的身份证奋力往墙那边丢出去。濒死的克利斯和受伤的高定被守卫像货物一样在地上拖着。高定呻 吟着要救护车,守卫班长,25岁的施密特,掏出手枪来对着他:

“再喊就毙了你!猪猡!”

施密特,就是那个牵着母亲的手、当众哭泣的年轻人。

克利斯躺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断了气。

他不知道,几个月之后,成千上万的人用脚踩塌了柏林墙;他不知道,他是这堵墙下最后一个牺牲者。在开庭的休息时段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穿梭在人群中分发图片。他是柏林一家专门报导酒色财气奸杀掳掠的杂志主编。他把两张照片放在克利斯母亲的手上——这个母亲,没有机会和儿子见最后一面,她只是从东德政府收到一份通知,告知她克利斯已死,连死亡原因都不提及。

现在,这个母亲突然见到了儿子最后一面——两张照片是克利斯赤裸的尸体,正面一张,背面一张。前胸弹洞清晰可见,后背上布满了尸斑和污血。

杂志主编立在一旁,等着看母亲的反应;他要写一篇快稿。

辩护律师所倚赖的基点是,这些士兵是执行命令的人,他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好像一个职业刽子手,嘿,你总不能要求他每次挥刀之前作个道德裁判吧?

检察官却试图反驳:不对不对,每个人都有选择的可能。

你难道不知道许多人反对这个制度吗?

不知道。施密特说。

东德有许多教会,你不曾去过吗?

不曾。

你的同伴和朋友中,难道没有人拒绝当兵吗?

也许有。但你得坐两年牢。

你难道不知道西德人对围墙的射杀感觉悲愤?

不知道。

对围墙的自动射击装置——你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那是保护我们国家安全最有效的设施。

一问一答之间,人们恍惚通过了时光隧道回到40年前,在一样的地点上聆听相似的问答。这4个东德士兵所面对的是当年纳粹官兵所面对的指控;今天的柏林法官所思考的是当年纽伦堡法官所思考的难题:

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是,公平吗?

用这个国家的法律去审判那个国家的人民,公平吗?

执行命令者和施发命令者同罪,公平吗?

要求军人把个人良知放在服从军令的原则之上,公平吗?

如果你说不公平,这4个年轻士兵是无罪无辜的,但你怎么面对克利斯伤心欲绝的母亲——她说,如果杀人的人是无辜的,那被杀的算什么?

这40年的共产党统治之下,东德有成千上万个克利斯的母亲。你对她们说什么是公平?

施密特的母亲,却也有话说。

她说,你们不去审判昂纳克,却来惩罚几个听命的小兵,这算什么公平?

许许多多的人,同意她的辩护。只要昂纳克还躲在莫斯科覆荫中一天,人们就可以愤慨的引用德国谚语:“大头放生,小鬼遭殃。”毕竟始作俑者是昂纳克,他在1974年亲自下令:越墙者一律格杀。现在他逍遥法网之外,在全德电视上还固执的表示绝无侮意,审判4个小兵实在令人觉得荒诞。

可是,40年的家国不幸,是不是追究到这头发稀少的80岁老头,就算完了呢?

感想:在28年间,总管1016人在试图穿越柏林墙时被击毙,15万人因“叛逃共和国罪”而被审判。一堵柏林墙见证了多少人间悲剧?这些悲剧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就消失了吗?

最后一个片断:历史在这里不会拐弯

2003年,里加的街头,就在举行一个纪念兰布拉森林大屠杀的现场附近,一些拉脱维亚政府官员正在出席一个拉脱维亚WZ党卫队纪念碑的落成仪式。先说一下兰布拉森林大屠杀,在德国占领拉脱维亚后,1941.11-1941.12,在里加附近的布拉森林,有2.5万-3万名犹太人被德国党卫军和拉脱维亚WZ党卫队杀害。而到1941年底,里加的75000犹太人只剩1500人。这两个活动同时举行,真实绝妙的讽刺。如今拉脱维亚的教科书正在努力把拉脱维亚WZ党卫队描述为英雄。整个世界除了俄罗斯和以色列的几家媒体进行了抗议之外,似乎整个世界都对此没有兴趣。

回首历史,有千百万人因为各种愿因而支持轴心国的事业。乌克兰民族主义WZ希望德国人帮助他们摆脱苏联的统治,芬兰希望德国帮助自己免受好斗的邻居的威胁,伊拉克希望借助德国摆脱英国的统治。而今天的历史修正主义则试图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修改历史,甚至伊朗的领导人已经多次无视那些大屠杀幸存者的感受,无视众多历史资料的,将纳粹大屠杀称作谎言。当然,每个人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是历史会被歪曲吗?我们从历史里看到了什么?在一些人看来,纳粹主义只是对犹太人的杀戮,然而纳粹主义和类似的主义和思想是对人类生命和权益的肆意践踏,不止是犹太人,吉普赛人,它反应的是对人类生命和人道不加区分的屠戮。

每个人看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方式,有些人讨厌苏联人,有人不喜欢美国人,有人敌视犹太人,但是看看那些历史照片吧,看看那些毒气室里的犹太人,那些被绞死的苏联战俘,那些阵亡在奥马哈滩头的美国大兵,无论你身处何地,信仰什么,这一切都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