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城南的龙灯旧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城南村在包家花园东北5公里处,因地处南昌城南郊得名,村里的原住民姓史,这里又有史家、城南史家的称谓。据说,城南村是有名的百年龙灯村,不但有舞龙灯这种村里最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还保留着扎制龙灯的手艺,史家后人甚至把龙灯“耍”到了国外。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舞龙灯也是民间喜好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南昌城南村,龙灯曾经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正在上演哪个脚本的故事?一个家族和一种民间技艺又是怎样生死维系……

史家人希望把有18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保存下来,建一处城南龙灯博物馆。

城南板凳龙时节

南昌坊间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的是:“杨家的轿子,聂家的行,史家的板凳爱死人,喻家的灯篙竖半夜,虔死张王两姓人。”这句话用南昌方言读起来朗朗上口。谚语里提到的“虔死”是“羡慕死”的意思,轿子、行、板凳、灯篙则是本地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抬花轿、行会、板凳龙和灯笼,杨聂史喻都是大姓,当中那句“史家的板凳爱死人”,说的是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史家的板凳龙,这种龙灯是城南龙灯的前身。

在城南史家,每年春节第一件大事就是舞起板凳龙。这种龙的做法听起来很简单,史家每个有男丁的家庭都要提供相应数量的板凳,将这些板凳带到村里的康王庙前,一条板凳一条板凳地连接起来后,再由村里最有权威的长辈请出庙里的菩萨,这尊菩萨将成为板凳龙的龙头,在板凳龙前后挂好灯笼后,“龙”就要开始出巡了。

60岁的史爱国是城南村人,提起板凳龙他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我们史家最早舞的是板凳龙,那个场面太壮观了。因为城南史家在方圆几十里内都是大户人家,板凳龙舞起来长达数里,前后看不到头。龙头龙尾是灯笼,每条板凳两头还要扎上蜡烛,到了晚上真是灯火通明!那时候整个南昌市只有我们的板凳龙最有名气,在旧社会过年的时候,城南史家的板凳龙要到南昌城内去游街,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扎龙师傅史克滨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史家要将板凳龙从城南村游到德胜门(今八一桥),再从德胜门游回去,将菩萨重新供奉入庙里,这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也意味着对来年喜庆的期待。

老一辈的史家人记得,请菩萨的仪式相当隆重,不允许女人出现,请菩萨的长辈相当于史家的族长。他要沐浴停当,焚香三跪九叩请出菩萨,元宵结束活动时,又必须由他按照仪式请菩萨回去,还要说些祈福的话。整个舞板凳龙的活动,相当于史家的春节祭奠。

所以,城南板凳龙除了喜庆、祈福的意味外,带有更多的宗亲氏族色彩,是巩固亲缘关系、体现氏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手段。

龙灯的江浙烙印

说到城南龙灯,不得不提起城南史家的历史渊源。据史家保留的资料,这是一支来自江浙的外姓,大约7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朝初年迁入城南村。

史克江是史克滨的弟弟,他们都是城南龙灯的传人,共同经营了一家“城南龙灯工作室”,希望能将城南龙灯继承下去。史克江说:“我们的祖先本达公是一名押运粮草的军官,祖籍浙江,700多年前他押运粮草经过城南村。城南处在赣抚平原,土地肥沃,他一眼就看中了这里,最后来这里定居,繁衍生息。随着他而来的,还有江浙一带的文化,我们曾经去浙江考察,发现那边也有板凳龙,所以我们城南龙灯和江浙的渊源比较深。”为此,他们从城南龙灯的内容上给出佐证。

城南龙灯舞的并不是只有龙,它还有一些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包括采莲船等。史克江说:“虽然这些都是陪衬表演,可我们城南村主要种水稻,根本不打鱼,怎么会有渔民、渔船,这都是我们祖先从江浙带过来的,他们复制了故乡的习俗,可能是希望我们这些后代不忘本吧。”城南村的史家人也相信,龙灯对他们意义重大,最起码,它证明了史姓一族起源于江浙一带。

失而复得的手艺

不过,人们常常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城南龙灯,连其自身都差点儿没保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多年时间里,城南村的地方灯彩文化出现断层,传统的舞龙灯被当成“四旧”破坏了。直到1983年,史克江的父亲史有青退休。

史克江介绍,他的父亲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退休后开始搜集有关史家的家族史料,大胆创作了一件龙灯作品,并且在省城春节联欢大会上获得了成功。从此,城南龙灯才慢慢恢复活力。

史克滨说:“我们的龙灯褪去了家族色彩,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城南甚至出现了一支女子舞龙队。父亲去世后,我和弟弟接了他的班,继续做龙灯,舞龙灯也开始在学校普及,开始走向竞技化、体育化。”

前两年,史家人听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连忙将整理的资料上报给南昌市文化局,史克江说:“我们觉得城南龙灯不仅仅是有名,更是南昌人的共同记忆,听说市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已经成功,因为我们城南龙灯,特加了一个‘龙灯类’。我们还将材料递交到省里,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史家人眼里,正因为曾经失去过,所以城南龙灯才更值得珍惜。

走出国门之后

史家人一直在琢磨,龙文化扎根在所有华人心中,但是单靠手工绘制的龙很难生存。史克江说:“订货的人也就是方圆几十里内的村庄,因为龙灯不好带,有钱的村子要请辆卡车接龙回去,负责接龙的人就站在卡车上一路站回去。这样不但辛苦,城南龙灯的传播范围也不可能太大。”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城南村会扎制龙灯的工匠不多,扎得好的工匠更是少之又少,城南龙灯面临审美疲劳和各种局限性。

在史家清代的老房子里,史克江兄弟说,他们改进了扎龙技术,以泡沫海面制作龙头、龙鳍,辅以彩绘,再用竹木做龙骨、用绸布制作龙衣,将传统扎龙技术分割成多个工序,类似于流水线生产。这样制作出来的龙不但形象逼真,舞起来也更轻便灵动,还好运输。史克滨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一些华人社区都慕名来买城南龙灯,我们都是装箱托运出国的,要是在以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制作龙灯的工艺跟上后,史家人也发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城南很多人外出打工,平常练习舞龙灯的机会少了,现在城南的龙灯很难玩起来了,甚至开始落后于其他地方。比如说,史家人希望把有18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保存下来,建一处城南龙灯博物馆,可是没有任何定论。比如说,城南龙灯的配乐得胜鼓,原本有18种变化,现在全部掌握这些变化的人基本上没有,可以说正在失传。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