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经典品读

经典品读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十三

繁体中文】  作者:霍明琨   发布:2016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世故与天真: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人要像孔方兄

《史记》当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江水边走边唱,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思虑得那么深远,表现得那么清高,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脱离开史实本身,屈原和渔父的已经成了一种象征,他们的对话也成为了立身处世的两难选择,究竟应该坚持自己的个性和原则,还是圆融变通随波逐流?《菜根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古时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在兄弟中排行最后,叔季之世就比喻末世将乱的时代。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之时,待人接物应方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之时,待人处世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当处在说黑白混淆的叔季之世,待人接物就要既耿直又变通。

魏晋时期,司马氏控制政权,号称竹林七贤也分裂了,山涛、王戎等去做官,阮籍也屈服了,只有老大嵇康不肯与司马氏合作。

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名气很大,影响很广,司马氏想拉拢他,派亲信钟会来竹林拜访,但是嵇康毫不理睬,倨傲不恭,钟会怀恨在心。

也为自己买下祸根。

后来司马昭发动政变,杀害魏皇帝曹髦,为争取舆论上支持,又一次试图拉拢嵇康。

派山涛出面,山涛也不太敢,先给嵇康写了封信。

嵇康收到信后,气愤之极,立即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认为山涛玷污了自己,要同他绝交。

信写得嬉笑怒骂、酣畅淋漓,并说自己天性疏懒、不愿做官,字里行间都透漏着对司马氏的轻蔑与讥讽。

司马昭看到嵇康如此顽固,便起了加害之心。

钟会又添油加醋、侮辱谩骂,司马昭终于找个借口将嵇康逮捕,问成死罪。

嵇康被押赴刑场时,神色自若,从容镇定,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弦断人亡。

正所谓“曲而如钩,乃得诸侯;直而如弦,死在道边。

”所以渔父说屈原应该像圣人那样,“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据说老子来到西戎国就说蛮夷的话;大禹来到裸国也一样脱了衣裳;墨子不喜欢音乐、认为乐器没什么好处,可是他到了荆楚之地马上就衣锦吹笙。

所谓“伸缩进退变化,圣人之道也。

”如果为了特立独行固执己见,非得天寒地冻穿汗衫、烈日炎炎穿棉衣,这就不是圣人,而是蠢人。

《菜根谭》说: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立身处世,要有自己的准则,不应该跟一般俗人搅在一起混来混去、浑浑噩噩;也不要故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故作清高。

为人做事,千万别目中无人特立独行,处处惹人讨厌,也别为了阿谀奉承博取他人的欢心,唯唯诺诺丧失自我。

一句话,和而不同。

志向要高远,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中能超拔得出来;做事却要平和,与什么样的人群都能融合得下去。

前段时间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调侃的小文,说如何“混社会”的问题。

提到如何看待自身素质,很多人都会想到学历、工作经验技能、各种证书、海归、成果、琴棋书画等等社会上推崇的“正统”素质。

但是这篇小文说,那些都是受传统教育的惯性思维影响,所谓“正统”技能,确实在某一方面提升人的某一领域的素质,但它决不是“混社会”的全部。

它最大的作用,是你走向社会某一扇门的一块敲门砖,它能证明的,只是你过去在极小的一个范围内是否优秀,它完全证明不了你以后在社会上的价值!在一个单位中你想和别人处好关系打成一片,但你前些年只顾学习,主动避免玩物丧志,从来不碰打牌、网络游戏、桌球这些看似无聊的东西。

所以你一样不会,那我想问在社会上,是能说会道、什么东西都会点的人容易处朋友,还是你这种不碰娱乐、一本老正的人容易处?在一个单位里,有时候打一手好牌和英语六级证书是一样重要的!这篇小文有点黑色幽默,但是话粗理不粗,传统经典《劝忍百箴》里有一句话:“苟执方而不变,是不达于时宜。

”坚持内心的理想和融入真正的生活一样重要。

一味固执己见、不善变通,就是不合时宜。

历史上有一个以“一肚皮不合时宜”闻名、并且因此而一辈子命运多舛的人,却是聪明绝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才子苏轼。

苏轼年轻的时候恃才傲物,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

主持新党变法的王安石在台上时,苏轼既不服王安石的才学、也不完全赞同新法,一路被贬;等到王安石新党下台、司马光旧党执政的时候,以为苏轼是和旧党一个鼻孔出气,就把他提了起来,可是苏轼又不完全认可旧党的做法,于是又一路被贬。

这样本来怀抱一腔报国之志、满腹经纶、想要有所作为的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也没能施展出为国为民的雄心抱负。

他有一次和家人聚会的时候就开玩笑,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说谁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家人有的说是一肚子文章有的说是一肚子才华,只有他的妾朝云说,这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就哈哈大笑,非常感慨说还是朝云了解自己啊!《菜根谭》还说: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

一个人做人假如没有一点真诚方正的原则,就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实;但是一个人处事如果没有一点圆通灵活的情趣,就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会碰到阻碍。

不管是苏轼生活的北宋,还是21世纪的今天,“一根筷子易折,十根筷子不易折”,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尤其现代社会是个讲究团队合作的时代,个人的力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只有跟集体团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大事。

所以《菜根谭》讲方圆并用,这个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

在各种图形中,圆的张力最大,单位面积最大,而与团队很好的融合就需要别太个性、放下架子、磨平棱角、入乡随俗。

就像孔方兄那样,“外圆内方”,既要坚持自己本真的个性,又要灵活圆通,与时俱进。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