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经典品读

经典品读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二十三

繁体中文】  作者:霍明琨   发布:2016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物我之问: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超人”的境界

《菜根谭》的作者虽然不是什么圣哲贤人,只是一个晚明的老儒生,但是洪应明这位儒生以出入儒道释的修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领悟和智慧深入浅出地归纳出来,让读到的人都能产生“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共鸣。

他自己没成名人,但是他的书却成了名著,他说的话成了名句。

今天一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大家都知道。

对受宠和失宠都看不开,这叫“宠辱若惊”。

一下子升官发财了,前呼后拥,又惊又喜;一下子又丢官没钱了,门可罗雀,萎靡不振。

老子《道德经》中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与此相反,“得之不惊,失之不惊”,就叫做“宠辱不惊”。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个故事,泰山之神肩吾问孙叔敖:“你三次出任县长却不看不出荣耀无比沾沾自喜,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悲悲戚戚怆然若失,起初我不敢相信,如今看见你满脸是欢畅自适的表情,你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孙叔敖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官职的到来不必去推却,它们的离去也不可以去阻止。

我认为得与失都不是出自我的自身,因而没有忧愁的神色。

况且我不知道这官是落在他人身上,还是落在我身上?落在他人身上那就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就与他人无关。

我正心安理得悠闲自在,哪有闲工夫去仔细琢磨什么尊卑贵贱呢!”有这么一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受周围环境、世俗标准的“行”或“不行”左右的人,是常人;而象《菜根谭》所说,对于一切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用安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对于官职的升迁得失毫不在意,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的人,则是“超人”。

唐太宗时期,有个负责运粮的官员一时疏忽,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了。

到年终考核时,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奉命给下级官员评定等级。

评定等级事关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所以大家都非常紧张。

因为运粮船沉没一事,卢承庆给那位运粮官评了个“中下级”,那位运粮官没有流露出半点不高兴的神情。

后来,卢承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又将运粮官的级别改成了“中中级”,运粮官也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的神情。

卢承庆赞扬他“宠辱不惊,实在难得”,又将他的级别改成了“中上级”。

这个官员的修养历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超人”了。

现代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也是这样的一个“超人”。

1960年3月,他的《新人口论》提出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而被狂风暴雨地批斗了几个月后,终于被免去北大校长的职务。

儿子回家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便不再言语,仿佛这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继续看书,神态自若。

1979年9月,北大隆重召开大会,给马寅初平反,恢复名誉,并对他进行高度评价。

此时,马寅初已经是97岁的老人了,但仍然健康清醒,当儿子回来告诉他这一喜讯时,他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不置一词,照旧闭目养神,心如止水,好像这事与他没什么关系。

就像《菜根谭》说的:不论人在高点还是低点,不论受宠和失宠,都毫不惊慌,就像看待庭院里春天花开秋天花落一样,有盛就有衰,有输就有赢;不论能站住脚还是站不住脚,不论升职还是走人,都没什么感觉,就像随着天空中阴云密布祥云舒展一样,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

《菜根谭》中的另一句话也与这样的情境和蕴意相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林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竹林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潭固然会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飞过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没有留下雁影。

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后,他的本性也就恢复了原来的空虚平静。

有一个禅宗故事,晚上大含和尚一个人在方丈室里读书。

有一位强盗持刀闯入室内。

和尚平静的问:“你是来要东西,还是来索命的?”强盗回答说,“我来要钱!”和尚于是从怀中取出钱袋,扔给强盗说:“你把这些都拿去吧。

”说完又俯下身去看书了,强盗握紧钱袋,正欲潜逃,和尚这时大喊了一声:“等一等!”强盗说不出的惊慌,呆呆地立在原处。

和尚对他说:“你别马虎,出去时把门关好!”强盗听后,吓得屁滚尿流地逃了。

这位强盗后来对人说,“我多年打家劫舍,历过数不尽的风险,可没有哪一次叫我像那次那样害怕!”禅语中有一句叫“孤轮独照江山静”,心月一轮,普照大千世界,何等空灵自在。

述禅师清澄空寂的心境正好似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世说新语》“雅量”篇中也有一个如此心境的人物,就是东晋的当朝太傅谢安。

在他掌握朝廷大权的升迁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危机。

但他总是保持绝对的从容镇定、一种被《世说》称为‘雅量’的品格。

一次正值淝水之战的胜负关键时刻,谢安和客人在下围棋,他侄子谢玄从前方发来战报,谢安看罢,一句话也没说,仍然缓缓地布局设子。

客人反倒坐不住了,问战局如何呀?谢安只回答:“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淝水之战关系东晋王朝的生死存亡,侄儿谢玄大败敌军,谢安岂能不万分欣喜?然而他处重若轻,神色举止,与平日无异。

还有一次谢安有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泛舟海上。

突然间风起浪涌,孙、王诸人惊恐失色,提议赶快调转船头。

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吟诵又吹口哨,不发一言。

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船上所有的人都一片混乱喧嚣叫嚷坐卧不安。

谢安这才慢条斯理地说:“这样看来,恐怕是该回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

众人“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雅量,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无论是与诸人泛舟突遭暴风的袭击,还是在鸿门宴上面对其不共戴天的仇敌设下的伏兵和难以避免的死亡,或者收到东晋军队大胜于淝水的捷报,在每一种形势中,谢安都能呤诗不绝或者弈棋不辍,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有了这种境界,人生才会更宽容豁达,也会更加从容不迫。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