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口才、政治素质和血统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春秋战国时的考试主要是面试,国君是面试官。《孟子》记录了这位亚圣去各国找工作的全过程,他靠跟各国国君聊天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孟子曾经把面试官直接挤兑得说出了“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还曾经弄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见他的口才了得。
    另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去秦国求职,面试了三次,前两次谈的都是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大道理,国君打起了盹,第三次商鞅谈起了法家无情无义的铁腕学说才告通过。
    在那个以面试选人才的时代,人品,尤其是团结同学这方面尤其重要,苏秦、张仪两个人是同学,大家互相学习,大家都进步,庞涓嫉妒孙膑,迫害同门,结果被孙膑乱箭射杀。乱世需要的选拔人才方式就是简单、直接、高效,不要太拘泥于体制。这种选拔方式至今被许多企业使用着。
    统一后的帝国时代选拔人才标准大为不同了,秦朝以战功,就是人头数来选拔人才,不过这个朝代命短。汉朝的官员主要是靠地方推选,要求品行好,即所谓孝廉,汉朝以儒学为尊,一个年轻人孝顺,就是政治过硬的表现。后来中国也用过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就是“工农兵大学生”模式。
    之后“血统论”成为了选拔的主要标准,在两晋和南朝,如果出身于被称做“士族”的大家名门,不需要什么才能也能当官,相反如果家里是土财主,就会被看作没文化,更不要提出身于农民家庭了。这些士族子弟也没有想过,他们的祖先正是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年间的乱世当中成长为豪强的。“血统论”在后来也曾再度出现,无论在哪个时代横行,血统论都会断绝最优秀的年轻人向上的梦想。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