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散文名篇>> 明清朝代

明清朝代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以稿换稿】  作者:(明)何良俊   发布:2014年06月20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余旅寓留都[1],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2]。夫轩冕者本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3],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吴中士[4],竞营厚产,多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5],每一接见病若夏畦[6],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7]。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旧都[8],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9],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10]。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11],兼善名理[12],说剑谈兵,考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13],故常下榻待之[14]。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无牾也[15]。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16]?故聊寄傲以毕余年[17]。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18],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19]。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21]。

注释:

[1]旅寓留者:时作者任南京翰林院孔目。永乐十九年(1421),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南京因称留都。[2]轩冕:乘轩服冕,借指显贵。[3]牵曳:牵引,牵掣。[4]吴中:今苏州。[5]绦笼:喻束缚。绦:系鸟足之丝绳。[6]病若夏畦:《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谓强为媚悦之颜,其累甚于夏日在菜地劳作。畦,灌园,浇水。[7]自贻伊戚:犹言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贻:通“遗”,留下。伊,是,此。戚,通“慼”,忧苦。[8]建康:即南京。[9]与内庭埒:明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仍设有一套与北京相似之官僚机构,官吏品秩亦同,但少实权,故下文称事简乏权。内庭,宫禁之内,指朝延。埒,相等。[10]闲局:闲散无事之官署。[11]笔札:指创作诗文。[12]名理:魏晋人士尚清谈,称辨析名称事理为名理。何良俊精熟《世说新语》,尝仿其体,作《皇明世说新语》。[13]知其音调:良俊爱好戏曲,精通音律,为明代著名戏曲批评家。[14]下榻:接待宾客。《后汉书.徐穉传》:“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穉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15]牾:抵触。[16]勃窣:匍匐而行。司马相如《子虚赋》:“媻珊勃窣,上乎金堤。”又,吴地方言,体短步涩曰勃窣。[17]寄傲:寄托傲世之志。[18]“吾家”句:何点子字晳,齐梁时人。《梁史》本传云:“容貌方雅,博通群书,善谈论。家本甲族,亲姻多贵仕。点虽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蹑草 ,恣心所适,致醉而归,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稳。”真素通美:谓资质通脱美好。率到:真率,纵瓷。狎:戏谑。箕踞:傲慢不敬之態。柴车:弊恶之车。通隐:谓出处皆可隐遁,不拘泥於一端。[19]秣陵:今南京,六朝故都。[20]云孙:犹远孙。孙之子,一世为曾孙,二孙为玄孙,三世为来孙,四世为昆孙,五世为仍孙,六世为云孙。[21]贻同好:赠送志同道合者。其诗云:“不论泽国与神京,心远从自地自清。刘伶到处便埋骨,陶潜去留不吝情。试言东海滩头鹤,讵胜秦淮树底莺?招隐劳君频怅望,移文元在秣陵城。”

何良俊(1506—1573),字元郎,号柘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喜靖中,以岁项生入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弃去,适倭扰海上,留金陵数年,复移居苏州,与文徴明等游。年七十始归故里。良俊少而笃学,与弟良傅并有才名,时人比之二陆。家藏图书四万卷,涉猎殆遍。又通音律,自度乐曲。有《何翰林集》。

何良俊性格通脱任诞,有晋代士夫之风。文章简淡有味,仿《世说新语》之词。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