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序选脩>> 汉语知识>>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汉字趣编(之十二)竹

以稿换稿 】  作者:詹泉洲   发布:2010年06月23日   阅读:

竹,象形字的竹字象竹竿上两对生的竹叶下垂。竹子可以说不是草也不是木。她没有一般树所有的年轮,草难于它比高低。竹子质朴无华,不事声张;竹子虚心正直,宁折不曲铁骨铮铮;一竹倒下,万竹爬起,前赴后继,蓬勃向上;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竹子随遇而安,不嫌贫爱富;竹子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松梅为伍,能陶情冶性。清新、飘逸、恬淡、高雅 ,它不喧闹、不显彰,总是以挺拔的身姿、浓浓的绿色和坚韧向上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启迪 。竹子以其鲜明的个性、顽强的生命力和独有的谦谦君子之风 ,赢得许多人的赏识与喜爱古人。 戴凯之说:“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 在分类学上,竹子有节中空 ,叶片长披针形,为多年生一次性开花植物 ,属于禾本科植物;在用途上,许多力学和理化性质优于木材。竹子似草似木,是植物家族中特殊的一大类群。竹子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易繁殖,易栽种,易加工利用;投入小,产出大;病虫害少,产品类型多,用途广,市场容量大,投资风险小。 竹子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容,三大效益显著。

我国是世界竹子大国。不仅资源极其丰富,而且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国家。素以“竹子文化国度”而享誉世界。早在新石器时代,竹子就已进入炎黄子孙的生活。举凡衣食住行,科技文化,无不留下了竹子的踪迹。竹子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从古至今为国人所讴歌、推崇、寄性言志,被视为人格境界的理想化身,为悠久的中华文明增添了绚丽的一页。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对竹子有崇拜的历史。

竹子用于建筑,历史相当悠久。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的甘泉祠宫就是用竹子构筑而成的;宋代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亦曾自造竹楼,并作《竹楼记》。在南方竹乡,尤其是岭南,竹楼却不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风雅玩乐之所,而是寻常百姓的居室。清沈日霖在其《粤西琐记》中称粤西“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衙署上房,亦竹屋”。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房舍如傣乡的竹楼,一直延绵至今,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堪称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在穿戴方面,斗笠、竹鞋作为防雨用品,一直延用至今;但更值得一提的是竹布。以竹为布,最早见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竹疏布”之名则首见于东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其书称:“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五六尺,出九真。彼人取嫩者,槌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疏布’。”宋代赞宁的《笋谱》中专门列有从即将成竹的老笋取纤维的“取麻法”。据文献记载,可以“取麻”的竹子有篁竹、麻竹、箪竹、桂竹等等。在古代,竹布的产量是相当可观的,唐时竹布曾是岭南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

在中国菜肴中,竹笋是普遍受人喜爱的美味佳品。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食用竹笋的记载,如《周礼o天官o醢人》就记载“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箈、笋都是竹笋,可见远在两三千年前,竹笋已成为席上珍馔。其后,食用竹笋的记载越来越多,除了极少数有毒外,绝大多数竹笋都可食用。据文献记载,竹笋依采集季节分,有春、夏、冬三种,以春笋为主;烹饪的方法多种多样,“蒸、煮、炰、酢,唯人所好”。为了便于贮存和运销,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笋干制作技术,在《本草经》、《笋谱》等许多著作中都有记载。制成的笋干有淡干、咸干两类,据《笋谱》、《本草纲目拾遗》等书记载,在全国各地的笋干中,以浙江所产最负盛名。笋干不仅有黄色的,还有“色如鹦哥绿”的,有“尖上”、“尖球头”、“二尖”等名品。在湖南,有人直称熏煮的大竹笋为“素火腿”。除此而外,历史文献中很多地方记载了荒年饥民采竹实(竹米)充饥的事,竹子开花、结实被视为“凶年”之象。有些地方,竹实还被用于酿酒。另据《本草纲目》等书记载,某些竹子如淡竹、苦竹、甘竹、箬竹、慈竹等等,其叶、实、根、箨及加工提炼出的竹茹、竹沥,常常用以配药疗疾,效果显著。

竹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竹器的广泛使用上。考古材料证明,新石器时期,竹编在我国已经开始;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竹器的种类日益增多,它们在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坐卧用的床、榻、席、椅、枕、几,盛食藏衣用的橱、箱、柜、匣、甑、桶、斛、盆、箪笥,口中吹奏的箫、笛、笙、簧,手中把玩的团扇、手杖,装饰用的竹帘、屏风、花瓶、灯笼,打仗用的刀矛、箭矢、弩弓,捕鱼用的鱼簖、鱼罩、鱼笼、钓竿,农作用的箩、筐、筿、连枷、筛子、簸箕以及交通运输用的扁担、竹杠、竹轿、竹筏甚至竹船……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其中不少器具既是日常用品,又是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如上海嘉定的竹刻、浙江黄岩的竹黄制品、温州的竹帘、安徽舒州的竹席以及西南彝家、傣家的竹编竹刻制品,都名震遐迩。

值得重视的是竹子对古代兵器和音乐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竹子是制作箭矢、弓弩等兵器的主要材料之一。《艺文类聚》引有一首不明年代的古老民歌,歌中唱道:“断竹、续木,飞土、逐肉。”相传河南淇园曾是专供商王制作箭矢的竹园;直到汉代,淇园之竹仍被大量砍伐,用来制作箭矢、此外,会稽的箭竹,荆、楚的箘簵、棘竹等等,也因宜于制作箭矢而著名。在岭南地区,古人不仅以竹作箭,而且还以竹制刀、矛、弓弩等等。在音乐方面,据《史记》记载,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子制作的。古代音乐家十分注意材料的选用,对哪种竹子宜作何种乐器,古书记载很多,如种龙竹。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箫、邹山筿竹宜作笙,等等。中国音律的起源也与竹子有重要关联,据《汉书o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者,断其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这个故事虽系传说,但反映了竹子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一事实。

我们国家有着十分丰富的竹林资源,分布区域东起台湾、西到西藏、北到山西、南及海南。在历史上,竹林资源比现代还要丰富。产生、演进于这种生态环境下的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竹的影响。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用和伦理美学两方面。说到竹子在物用方面对文化的影响,大家立即就会想到竹简,在中国历史上,竹简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之一,曾持续了四、五个世纪之久;竹简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竹子又大量被用于造纸。竹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其中尤其是文献的传存发展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另外,竹子在建筑、器用、穿戴、食医等方面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由于竹子给予了人们以莫大恩惠,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对其颂扬不已,西南彝族甚至奉竹为图腾。在某些彝族聚居的地方,村里养有一片楠竹,称作“种场”,孩子出生后,要将胎衣、胎血放入楠竹筒,用芭蕉叶卷好,吊在“种场”里的楠竹上,以表示他是楠竹的血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要举行祭竹大典,他们把“种场”里楠竹的枯荣当作全族兴衰的象征。

另外,竹子还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竹子在民間具有辟邪、祝福與巫術的意義。辟邪:以前的爆竹是用竹子做的,相传可以將竹子投入火中,以爆炸的声响来驱鬼。招福:竹在民間信仰中是一种吉祥的植物,因此,它也具有招福的功能。一般傢俱、杂物衣料上有時会画上或刻上竹,或是与其他动植物相配合成为吉祥的话語或图案,如「竹报平安」、「竹梅双喜」等。民間也相信谐音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就是所謂的「模拟巫術」。占卜:以竹子來占卜,称之为“竹占”。竹占主要是看竹子的征兆,古籍上也有相关的记载和故事,台湾民間也有类似的传统,諸如竹生二股時,被视为变乱的预兆。民間也有签竹作卦來判断事物的凶吉,称为「签卦」。抽签:抽签就是用六十四支根部府刻点符的竹签,放在竹筒內,由人來抽,根据竹签上的点数作阳卦,再抽作阴卦,同時对照绘着草木人物並註明六十四卦意义的解签书來判断凶吉。圣签:圣签是由一尺多长的竹片作成的,每六十根或一百根为一組,每一個签头上写上天干地支或号码,然后裝进大竹筒中,这個竹筒就称为签筒,放在寺庙內的神坛上,信徒可以在签筒中抽出一支签,经过神筊认可之后,去核对签诗,所抽出來的签诗文句就是神的答复,可卜凶吉。我国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之一是自然崇拜,因此动物、植物都被人们赋予人格化的象征,竹子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自然也有竹子之神。主管竹林的大神为「园林之神」,在台湾民間也有几位与竹子有关的神鬼,如:竹林公、竹巷妈、竹头公、竹篙鬼等。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审美趣味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o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画竹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自唐宋以来,很多文人士夫醉心于画竹和收藏竹画,其意义同以文学形式吟颂竹子和在园中栽竹养竹一样,是为了托物寄兴、抒发胸臆;与其说是画竹,不如说是画人。画竹起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说关羽始画竹,有人说王维是画竹的始祖,难以定论。不过,中晚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并涌现了一批画竹名家,与白居易同时的萧悦就是其中之一。萧悦曾赠所画十五竿竹与白居易,白感其意,作《画竹歌》说:“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五代以后,画竹渐成风气,历代画竹名家人材辈出,如五代的黄筌、徐熙、李颇,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清代的郑板桥等等,都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竹神传说,留下了许多典故,留下了许多的成语:

竹报平安:竹:竹简。竹报:旧时家信的别称。指平安家信。唐o段成式《酋阳杂俎续集o支植下》:“北部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竹苞松茂:根基象竹那样稳固,枝叶象松树那样繁茂。用作视长寿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o小雅o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明o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o李白《长千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o王羲之《兰序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o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明o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雕,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明程敏政有《寒岁三友图赋》。

竹山词:词集名。宋未蒋捷(号竹山)作。

竹坡词: 词集名。宋周紫芝作.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曾媚事秦桧,时论簿之。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称为《竹枝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有时词曲合称《竹枝》。原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

竹坞听琴:全名《秦攸然竹坞听琴》。杂剧剧本。元石子章作。写道姑郑彩鸾在竹坞弹琴,同秀才秦修然相遇,两人互相爱慕而结合的故事。

竹书纪年: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因原本写竹简而得名。

竹林精舍:梵文意译。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兰陀村。

竹溪六逸:据《新唐书o李白传》,唐诗人李白客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文、韩淮(旧唐书作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竹叶亭杂记:书名。清姚元之撰。所记有清代掌故、清宫仪制、科场典事、东北西北地区风土习俗、名人轶事等。并反映了兵制、盐政、吏治等腐败的情况。

竹香斋象戏谱:清张乔栋辑。与《百局象棋谱》同一类型。

竹打中空:即两条伤痕,中间有长条形空隙。

丝竹管弦:泛指音乐。也作“管弦丝竹”。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晋o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斛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金石丝竹: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类乐器。也指各种乐音。《庄子o骄拇》:“多于聪者,乱五声,谣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也。”

品竹弹丝:品:吹乐器。泛指吹奏乐器。元o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哀丝豪竹:形容音乐悲壮动人。哀丝:悲哀的弦声。豪竹:巨大的竹管。唐o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衷丝动豪竹。”宋o陆游《长歌行》诗:“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

钻鱼上竹: 钻音(年),鱼名,身滑元鳞。钻鱼粘滑,难于上行。旧比喻求进艰难。宋o殴阳修《归田录》:“(梅圣俞)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钻鱼上竹竿耶!’”。

芒鞋竹杖:芒鞋,一种草鞋。竹杖,手杖。比喻随身使用的东西。宋o陈师道《绝句四首》:“芒鞋竹杖最关身。”

成竹在胸:与“胸有成竹”同。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原指画竹子之前,因反复观察,胸中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画起来才得心应手。比喻临事有定见或事前已有全面考虑安排,因而显得清静而有把握。宋o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告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宋o晃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肉竹嘈杂:肉:指从口出的歌声。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形容音乐杂乱。清o蒲松龄《聊斋志异o西主》:“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复可闻言笑。”

罄竹难书: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书:动词,写。用尽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最早见于《后汉书》中隗器传,是评论王莽的,即“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这里的“其”就是指王莽。以后在《旧唐书》中的李密传里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的记述,这是李密在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中对隋炀帝的罪恶所作的概括,后来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罄竹难书”。但罄竹难书的竹,已不是南山之竹(南山即今陕西西安南的终南山),而是指竹简。那时也还没有笔,而是用一种刻刀把字刻在竹简上。

枯竹空言:竹:竹简。指毫无实用价值的陈旧的古书和空泛的议论。汉o桓宽《盐铁论o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

抱鸡养竹:旧比喻宫僚坐地盘剥,不择手段。明o冯梦龙《古今谭概》载,唐新昌县县令夏侯彪之,一到任就叫里正代他抱小鸡种竹子,自己坐受其利。

孟宗求竹:这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在《楚国先贤传》中记载:“孟宗字恭武,至孝,母好食筍,宗入林中哀号,方冬为之出,因以恭奉,時人皆以为孝感所致。”另一则筍治母病的故事是由孟宗求筍的故事演变而來的。在《南齐书刘怀真》中记载:“怀真字灵哲……灵哲所生母尝病,灵哲躬自祈祷,梦見黃一老公曰,可取南山竹芛食之,疾可立愈,灵哲警觉如言,而疾疗。”

斑竹一枝千滴泪:上古时候,尧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女英,二女儿叫娥皇,姐姐长妹妹两岁。女英和娥皇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王选贤让能,选虞舜为继承人,并将两个女儿许给舜为妻。舜在帮助尧王管理国家大事期间,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尧王死后,舜帝即位,南方的“三苗”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娥皇、女英也跟随同行,留住湘水之滨.大军征战南进到苍梧,舜王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娥皇、女英接到噩耗,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泪珠洒在竹子气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成为斑竹,后来,姐妹二人投水而死。人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庙宇,名为黄陵庙。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湘夫人。她们的墓在衡山上面。二妃死后,湘水出口处的洞庭湖君山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有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人们将这种竹子起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毛主席的诗词中“斑竹一枝千滴泪”,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竹马”一词始见于《后汉书o郭亻及》:(郭亻及)始到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及问:尔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所谓“竹马”,原来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晋人刘义庆《也说新语o方正》中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这里的“竹马”则代指儿时的友情。读古代诗文,常见到人们用儿童骑竹马欢迎郭亻及 的故事来称颂地方官吏的,如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唐代杜牧《杜秋娘》一诗中也有竹马的诗句:“渐抛竹马剧,捎出舞鸡奇。”

竹夫人 :在古代诗文中,“竹夫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例如北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一诗:“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又如南宋陆游《初夏幽居》一诗:“瓶竭重招曲道士,床头新聘竹夫人。”何谓“竹夫人”?原来,它是古代一种消暑用具。《辞海》上解释说:“夏天睡时置床席面取凉的用具,用竹青蔑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圆柱形,中空,周围有洞,可以通风。”可是现在竹制品市场上所见甚少。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北宋熙宁六年(1073)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到於潜县视察,下榻在金鹅山(现浙江临安於潜中学后山)的绿筠坪的绿筠轩。屋前屋后绿竹随风婆娑,激发起他的诗兴,遂与县令刁王寿(是东坡同年之谊)和前任县令毛宝,以及县尉方君武等共同咏吟起来。适从人送晚餐、酒菜。其中有一道於潜本地时鲜菜“腌笃鲜”(腊肉焐笋)。东坡随口吟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是痴?”因为是即席边咏吟边品尝,东坡觉得“后味未尽”,再补吟了“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焐肉。”虽对仗欠工整,却清新上口。刁令拍掌道:“妙哉!妙哉!竹与肉还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从此,於潜地区,每逢鲜笋上市,待客时总是有这道“腌笃鲜”——腊肉焐笋。

竹生人的神话传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蜀王本纪》、《水经注. 温水注》、《述异记》中均有竹生人和竹王的记载。《华阳国志.南中志》:\\\"汉兴遂石窟。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

介子推背母隐于竹林的传说 :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他的恩人介子推,派兵逼介子推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躲入山中。最后被晋文公放火烧死竹山上。

孤竹国公子叔齐和伯夷:商代小国孤竹国,其公族子孙后取国名的竹字为姓。历史上有二位大名鼎鼎的公子叔齐和伯夷,具有竹之气质。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在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竹子的诗文:

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如刘崧的《雨竹》:“沧波石面晚阴凉 , 翠筱娟娟过雨香。何许鹧鸪啼不断 ,黄陵祠下是三湘 。”

如爱新觉罗o玄烨的《咏竹》:“门外千竿细竹,窗前万朵鲜花。 秋寒众色皆变,惟尔霜姿可嘉 。”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如苏轼的《霜筠亭》:“ 解箨新篁不自持 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如唐朝裴说的《春日山中竹》:“数竿苍翠拟龙形 ,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如清朝郑板桥的《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如唐朝唐彦谦的《竹风》:“竹映风窗数阵斜 ,一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如李涉的《夷陵幽居》:“负郭依山一径深 ,万竿如束翠沉沉。 从来爱物多成癖 ,辛苦移家为竹林。”

如辛弃疾的《移竹》:“每因种树悲年事 ,待看成阴是几时 。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 。”

如施肩吾的《友人庭竹》:“曾去旋州看种玉 ,那似君家满庭竹 。客来不用呼清风 ,此处挂冠凉自足 。”

如释智圆的《庭竹》:“移去群花种此君 ,满庭寒翠更无尘 。暑天闲绕烦襟尽 ,犹有清风借四邻 。”

如蔡确的《书舍竹》:“窗前翠竹三五竿 , 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 ,化成龙去见应难。”

或赞颂竹子之清高脱俗,或赞竹子之潇洒绝伦,或借吟竹而自喻,或凭咏竹而自适。总之,竹子与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悠久的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竹子,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形,也融进了中华文化的神!

【来源:网络整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