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秘苑纵横

秘苑纵横

读《周恩来“咬文嚼字”二三事》有感

以稿换稿 】  作者:魏恒   发布:2016年08月01日   阅读:

近日,重读2011年9月15日至21日《大河文摘报》第08版(“文史园地”栏目)头条文章《周恩来“咬文嚼字”二三事》,细嚼慢品后又有新的收获和体会,讲来与大家共享。

据报载:有一次,周恩来作形势报告,从国内到国外讲了一个下午,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记者便在采写的稿子上写道“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在审阅稿件时,却把“重要”二字圈掉了。有一次,在座谈会上,大家发言完了,主持会议的人说:“现在请周总理作指示。”周恩来说:“不是指示,我个人发言就是个人意见。我今天这个发言不是中央通过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我说错了,大家可以批评。”还有一次,周恩来会见外宾。记者在新闻稿中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今天接见了……”。他把那个记者找过去说:“不要用这个‘接见’,应该用‘会见’。在封建社会,皇帝都是接见外国使臣,接见下属官员。他是高高在上,‘老子天下第一’。他接见你,你是在下面,他是在上面,这也是一种封建观念。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理,不管会见什么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所以要用‘会见’不要用‘接见’。”

从周恩来“咬文嚼字”的故事中,我有几点感想:

首先是工作作风的转变。周恩来同志在我们党内外的地位、作用以及崇高威望是毋庸质疑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共和国总理,可以说是地位显赫,但他并不因为自己位高权重而摆架子、打官腔,甚至在新闻写作中,我们都习惯用的“重要讲话”也被他“嫌弃”。他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工作者的位置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不辞辛苦、鞠躬尽瘁,不贪图个人虚名、不谋取一己私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楷模。现在,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却开始讲究排场、脱离群众,逐渐形成了不良的工作作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正是对这些沉疴顽疾、不合理行为的叫停与规范。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容小觑。因此,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是改进文风问题。好文章贵在务实。脱离了实际的文章再华丽、再豪迈,也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只有褪去那些浮华,才能返璞归真。什么“指示”、“接见”,在周恩来眼中就是“个人意见”、“会见”。好文章必须严谨。作为一级机关或一级领导,离不开起草“以文辅政”的文件,免不了在一定场合作讲话或报告。虽不必句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至少要做到辞达意顺、文通字切。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多读书、多学习、多练习,另一方面则是做到认真负责,要求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多推敲、多修改、多审视。

第三是做事风格。做事当从点滴做起。周恩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要掌管的大事无数,但是他对身边“一句话”、“一个称谓”等“不起眼”的小事,却十分重视。古人云: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我们党和国家机关每一个党员和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有自己的岗位,只有从点滴的事情做起,“正能量”才能形成气候。做事当谦逊而不做作。周恩来深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与敬仰,这与他谦逊的个性是分不开的。谦逊是美德的色彩。现在一些文字材料经常地用到“重要讲话”、“亲自”等字眼,固然没什么大过错,但却与谦逊的精神相去甚远。

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上依然任重道远。只有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才能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在工作中取得不断进步,为最终实现中国梦和中原梦添砖加瓦。

【来源:河南秘书网】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