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藏文化

藏文化

强巴遵珠的藏靴情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强巴遵珠的名片上有很多头衔,他是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拉萨彩泉福利特殊学校校长、拉萨彩泉福利康复医疗门诊部主任等……那可不是虚名,他要实实在在地工作,为手下百来号残疾职工和孤儿的生活日夜奔波,辛勤操劳,因此,他把自己比喻为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是很恰当的。

  然而,在拉萨八廓街的许多商贩眼里,他是地地道道的西藏“鞋王”,因为拉萨市场上的旅游纪念用品藏靴中,约有60%出自强巴遵珠手中,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

  见到强巴遵珠,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为人精明,口才出众,三句话不离本行。他从办公室的展柜里拿出一双精美的袖珍平头花藏靴,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藏靴的特点和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他说:“这是西藏妇女最喜欢穿的松巴鞋。这种鞋子叫松巴‘替尼玛’,在松巴鞋中算好的,因为鞋帮上有这些复杂的花卉图案,在旧社会是家庭条件好,出身高贵的妇女喜欢穿的,当然,现在一般老百姓都能穿得起了。比这种档次低一点的鞋子叫‘松巴过不杂’,底子全部用牛皮包起来,原来是劳动妇女喜欢穿的。还有这种鞋子叫‘替日’,所谓替日,是专门用粗线纳底,氆氇缝帮,多产于山南地区,在山南很多地区的农田边有一种叫‘孙玛热杂’的植物,汉语叫大麻子、苎麻,农民们把它揪下扎成条缝进鞋底,然后把鞋底送到我们这里来精加工,再返销给他们。这种鞋子的特点是比较暖和,经久耐磨,经水浸泡会越变越硬,变得更结实,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而在广大的牧区,牧民喜欢自己缝鞋,比如像这个,叫‘志朗’,意思是产自康区甘孜‘志霍’地方的靴子,我们闭着眼睛一摸就能知道是它,老一辈人管它叫霍尔鞋。还有这种‘珠西替杂’鞋,青海玉树人喜欢穿,我们过去卖了很多,坐大货车去卖的,他们说这种鞋很结实,在雪地上走路也不会变形。”

  藏区民间有各式各样的鞋子,但是牧民的鞋子和农民鞋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牧民的鞋子用很多皮料,那时候我们的牧区交通不便,牧民们吃的、穿的、用的只能从牛羊身上打主意。吃完肉,剩下皮,就把它揉起来,做成皮革,缝成鞋子。我那去世的父亲在解放前去过阿里日土等地,见过有人整个上身穿一件羊皮衣,甚至帐篷也有用牛皮缝制的,可以说处处都用皮革。而农民的鞋子多用呢料、氆氇等,这就是两者在用料上的主要区别”。

  呷了一口茶水,强巴遵珠还没有停下话头的意思。他又兴致勃勃地说道,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藏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分左脚和右脚。怎么做,做什么样式,都不分左右脚,为什么?是因为愚蠢吗?不是,我认为是聪明,如果我们做分开左右的鞋,脚有大小,用力情况也不同,这就像我们买机制鞋,右脚会比较挤,而藏鞋左右脚可以换着穿,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腿脚有毛病,有的人拖着脚走路,有的鞋底的左侧坏得快,有的右侧坏得快。一看一侧有磨损,就可以把鞋子调换一下,可以用很长时间。这就好比汽车轮胎,有经验的司机可以把左右轮胎换着用,可以达到长期使用的效果。当然,做藏靴是一件苦差事,在做鞋底时,要用锥子一个个地扎,用针一个个地缝,工人手上都是伤和水泡,做起来是非常辛苦的。

  我们看得出强巴遵珠先生对藏靴有很深的了解,就请他谈谈自己的身世,为何会与藏靴结下情缘。


  他说,我原来是拉萨市城北区歌舞队的演员,算是个文艺工作者。1960年2月,演出队面临解散,我得重新找一份谋生的活路,心里很是茫然。这时候,城北区组织了一个鞋业互助组,有我们现在的师傅赤列塔青的父亲边巴顿珠,有达赖喇嘛原来的专职鞋匠乌钦·扎西次仁(作家马丽华还给他写过一篇专访呢),还有几个技术很好的老工人,一共8个人,可以说是当时拉萨做鞋最好的人都聚在一起,他们有的是旧社会鞋匠工会的成员,有的给解放军首长做过鞋子。他们每人掏50元入股,拿出各自的工具组成了一个鞋业互助组。领导看我有点文化又暂时没有事干,就把我分到那里,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离开藏靴这一行当。

  刚开始,我当过学徒工,领导看我挺机灵,从1965年起让我当会计,1970年我担任厂管委会成员,对了,那时候我们互助组已经解散,组建了新的城关区鞋业一厂。到了1985年我已经担任鞋业一厂的副厂长,从1990年起又担任厂长至今。当时,城关区有三家鞋业厂,虽然大家都在拼命干,可是市场已经饱和,每个厂家都面临着等米下锅的危险。

  那时候,我看到许多小厂停产转行,有的办旅馆,有的办建筑企业,效益都不错。我们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我坐不住了,找到鞋业二厂和三厂的厂长,合计着我们能不能合并转产,把三个厂子合并为一个厂,把富余的人员和闲置的厂房腾出来建造旅馆,发展其他产业。可惜这个事情拖了很久,最终没有办成。

  一看事情黄了,我得马上想别的辙,我还要养活百来号人呢。那时候,我已经看得很清楚,光做藏靴,厂子的路只会越做越窄,没有更多的前途。更让我担忧的是虽然厂里有几位技艺高超的老师傅,但是,新进厂的年青人不愿意学做鞋,嫌做鞋没有面子,没有成就感,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传统的制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与此同时,在其它一些地方,我却看到很多残疾青年和残疾儿童面临入学难、找工作难的问题。我想,能不能把厂子转成福利企业,不但能解决残疾人入学、工作的难题,又能把这门手艺继承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拉萨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厂终于建成了。

  工厂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强巴遵珠千方百计挖掘扎西次仁、边巴顿珠、赤列塔青等老工人的技术潜力,安排年轻骨干跟老师傅学习,将藏族传统的制鞋技术继承和发扬下去。经过很多年的艰苦努力,现在,彩泉福利企业能制做“甲钦”、“热松”、“扎鞋(读hai)”、“松巴”、“噶洛”等数十种传统藏靴,成为拉萨地区最好的传统藏靴生产企业。

  兴头上的强巴遵珠带着我们参观了工厂的陈列室,如数家珍地讲起自己生产的一双双藏靴。他拿起一双黄色缎面的高腰藏靴说:“这个鞋子叫‘甲青’,是汉语彩虹的意思,甲青是大的分类,它又分四个种类,比如,比这个用料更讲究,用红色面料的靴子,是当时的最高政教首领专用的。比这个低一点的,像这个黄颜色的,(由于西藏是佛教圣地)因为×上的意义,高僧大德们喜欢穿这样的靴子,它的一个特点是鼻子翘起来,据说跑起步来不会跌跤(笑)。另外,甲青如果是一般俗官穿,这里有两种,形状不太一样,一个是平底,一个是仰尖,这种鞋子应该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穿。(他拿起另一双鞋)那么这种平底鞋一般是地方政府的噶伦穿的,穿了这个鞋还要穿一种叫‘开克苏’的官服,衣边上镶着绸缎,我小时候见过,这后面还有一种不同颜色的,像蓝色的,墨绿色的,是过去地方政府的歌舞演员—噶珠们穿,所以也叫‘噶朗’。在过去,人们看某人所穿的鞋子就知道他的职业和地位。比如从×神职人员的角度,他们穿的这种鞋子叫“热松”,基本上是×高层穿的,但也用绸缎,一般是用呢料。从我知道的角度讲,比如布达拉宫朗杰扎仓,是各寺庙中地位很高的,他们中有人穿这种靴子。在有些寺庙,跳羌姆神舞的人也穿这个,做的非常漂亮。有人会问僧靴只有这几种吗,也不是,比如还有一种叫夏松,是×穿的,不是什么人都穿,只有某些寺院的×穿,它的前部是全用牛皮包起来的,比如像这个,有腰,然后前面包皮,作好了非常好看,但如果工艺不到家,在下雨淋湿后,干了,硬了,也会咯脚,脚上打泡。还有这个‘扎鞋(读hai),也是非常有特色……”。

  在夏日的拉萨街头,我们注意到有很多当作旅游纪念品的袖珍小花靴,据说很多是强巴遵珠他们做的,这个灵感是怎么来的呢?强巴遵珠笑着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纸包,一层层地打开里面的东西,又对我们说,那还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洛嘎先生在当拉萨市市长,他们接待了一个从荷兰来的政府代表团。代表团的团长是位女士,她有一天到我们厂里参观,对我说我从荷兰带来一个珍贵的礼物给您,我给你们市长的的礼物也是这个,希望你能收下。当时我想她把送市长的东西也送给我,那一定是个非同寻常特别贵重的东西吧!可是我没有想到,她送给我的只是两双小小的荷兰木鞋模型,而且对着上面解释了半天,让我仔细欣赏上面绘的海岸、风车等图案。后来我想了很久,这份珍贵的礼物对我的触动很大,人家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和骄傲,我们作为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难道不应该从中受到一点启发吗?

  “回到车间,我马上安排专人制作了一批袖珍花藏靴,专门用于旅游开发和馈赠礼品,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很多人都抢着购买呢!”

  为了更好地推销藏靴,强巴遵珠还把很多漂亮的藏靴拍成照片印制到藏纸上赠送给喜爱藏文化的国内外友人。

  他说:“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上许多小青年平时没有见过这些东西,看到我们做的藏靴和藏装,一口咬定是‘查布切’,以为那都是戏装和演出服,我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明白这都是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过的东西,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和保护下去。”

  看得出来,强巴遵珠对自己将要做的一切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