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

中东路与龙江百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条贯穿中国东北的铁路干线——中东铁路,它构成了东北铁路的丁字型的基本骨架。一百多年前,满清政府的一个屈辱的条约造就了它的产生。一百多年后我们回望中东铁路发现,中东铁路影响了黑龙江政治经济一百多年。今天经过改造后的它,仍然是我国铁路运输的重要干线,哈尔滨也因它的修建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祖国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中心。牡丹江,绥芬河......一大批黑龙江的重要城市都与中东铁路或多或少地联系起来。让我们不得不再叙它的史话。

早在19世纪80年代,沙俄向欧洲、近东、中亚等地的扩张屡屡受挫,于是便把侵略的目标转向远东,图谋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西北。为了给向远东扩张提供方便,沙俄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恰逢此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沙俄扮演了一回“英雄”的角色,先是联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进而又以“功臣”的姿态向中国提出“借地筑路”要求。虽然当时清政府极力想寻找一位“盟友”摆脱不利局面,但也未敢轻易答应“借地筑路”。

1896年5月在莫斯科与李鸿章签订了欲盖弥彰的《中俄御敌互助条约》。这个条约直到1921年才公布于世,所以又称《中俄密约》。1898年沙俄经多次勘察后确定了中东铁路的走向,西起今天的满洲里,经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最后从绥芬河出境抵达海参崴。不久,沙俄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又攫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南部支线的权利,从而形成了一条贯通中国东北,全长2489公里的“丁”字形铁路,哈尔滨正是处在这一“丁”字形的交叉点上。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也因哈尔滨处在“丁”字形铁路的交叉点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铁路交通功能的作用,使哈尔滨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为一个带有殖民色彩的近代城市。

工商业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初,哈尔滨的工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哈尔滨早期的工商业是被俄国垄断的,当英国人在广州,法国人在汉口,美国人在上海大肆倾销其商品时,俄国资本便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进入哈尔滨。

自1898年至1918年,东北最大的机械企业--中东铁路总工厂,最大的航运公司--中东铁路航运公司,最大的商业银行--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开办;第一家现代制粉企业--满洲第一面粉公司,中国第一家啤酒企业--乌布列夫斯啤酒厂,远东第一百货商场--秋林公司也相继开办,与此同时食品、电力、制茶、肥皂、皮革、玻璃、制碱、制砖、制材、采矿、烟草、造船等行业也随之起步,尤其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国资本家由于从俄国军方机构得到了大量的补助和订金,购置了许多欧洲先进设备,因而,具有新式蒸气机的各种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哈尔滨建立起来,其中,老巴夺烟草公司和秋林公司附属工厂是最大的两家企业。俄国资本进入哈尔滨后,垄断资本随之出现,首先,俄国在哈制粉企业,联合成立了“满洲面粉联合公司”,加入的制粉企业有松花江制粉公司、札兹琳斯基面粉公司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哈的俄国制粉企业共达18家,是当时中国及远东的地区的制粉中心,俄国资本垄断了哈尔滨的制粉业后,又在哈设立了跨行业的企业主联合机构“哈尔滨交易会”,进一步垄断了哈尔滨的商品市场。一些贸易公司,贸易工会等纷纷成立,大有“一统”哈尔滨天下之势。

不过,随着其它资本的进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俄国的“大好时光”也慢慢的哀退,被一些新的势力所取代。犹太人是随俄国人最早进入哈尔滨的,最初他们只是从事一些为中东铁路工人提供生活服务的营生,并向一些商人提供贷款。但到了1913年,哈尔滨犹太人协会成立后,犹太人的商业活动便活跃了起来,经营的领域扩大到了大豆、蔬菜出口、工业制造等领域。尤其是“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俄国犹太×迁居哈尔滨,犹太资本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犹太资本取代俄国资本成了哈尔滨工商界的“新贵”。据统计到1926年,在哈尔滨犹太工商企业达489家,工业种类28类,商业种类25种,不过犹太资本与俄国资本一样,其“新贵”形象也没维持多久。在1927年后出现衰退的趋势,特别是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后,大力排诉犹太人,更加速了犹太资本的消亡。到1937年在哈尔滨犹太人仅剩千余人,往日的风光已不复在存在了。

与俄国资本,犹太资本一起充当“淘金者”的还有其它一些国家,其中较有声势的有英、法、美、德等,它们都在哈尔滨开设了一些较大的工商企业,如美国的英美烟草公司、滨江物产进出口公司、英国的怡合银行、汇丰银行、伦敦保险公司等,法国的中法实业银行、卜拉他化妆品公司等,这些“淘金者”都随日本的侵入或消失或奄奄一息了。

在构筑哈尔滨早期经济繁荣中,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哈尔滨的近代民族工商业发起于中东铁路修建之后。中东铁路敷设和通车之后哈尔滨很快成为商埠,以致山东、河北等关内大批华人纷纷来到哈尔滨从事各种商业活动。1899年,关内×在哈尔滨开设“同盛隆”、“永和栈”商号。1900年,张益亭在道里区开办了“广源盛制粉厂;1901年,“天德厚”杂货店在道外开业。1902年蔡康和在八区开设木材商行,翟肇秀在何家沟开设砖厂,王敬先在八区开设“义昌信”油坊。特别是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国军队的庞大军需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华人来哈投资,到1905年,华人开办的工商企业已达数百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哈尔滨民族绸缎、粮米、茶叶、鞋帽、杂货、网船等商业、制粉、酿酒、油坊、金银,蜡烛,瓷器、印刷、服装、木材,钢铁等工业也初具规模,为后来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官僚资本在哈尔滨的出现较民族和外国资较晚,但发展迅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使俄国在哈尔滨经济势力迅速衰落,官僚资本乘机迅速扩张开来,相继在哈尔滨开设了大批颇具规模工商企业。到20年代初,迅猛发展的官僚资本和“得天独厚”的民族资已取代其它外国资本,成为构筑“黄金哈埠”的主要力量。

中东铁路的修建不只是造就了哈尔滨这一个城市,甚至可以说它改变了黑龙江的发展方向。今天的工业新城牡丹江过去仅仅是中东铁路的一个小站,而今天著名的边贸城市绥芬河过去只是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