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

纳西族原有四种文字东巴文、哥巴文、玛萨文和阮可文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纳西族原有四种文字,即东巴文、东哥文、玛丽玛萨文(以下简称玛萨文)和阮可文。其中东巴文是图画象形文字,哥巴文是音节文字,玛萨文和阮可文则是东巴文的变体文字。上述文字的共同特点是字形都比较原始,使用面窄,不论哪种文字都没有具备发展成全民族共同的书面交际工具的条件。因此,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有效地适应新时期纳西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和要求,帮助纳西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此外,这里有两点需要略加说明:(1)以宁蒗县永宁为中心的纳西语东部方言地区流行着一种用来记事的刻划符号,这种刻划符号可能创始于东巴文以前。(2)大约在1932年荷兰籍传教士苏淑添(女)为了在纳西族地区传教,根据丽江大研镇纳西语的语音曾设计过一种拉丁字母颠倒形式的拼音文字。但这种文字未能在纳西族居民中推广。

1、东巴文

纳西族过去使用的图画文字以及由这种图画文字演变出来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在纳西语里称,意即"木石痕迹"。主要用于写×经书。纳西族中通习×经书、执行法事的人称东巴,因而这种文字被称作东巴文。明代纳西族《木氏宦谱》有16世祖牟保阿宗"且制本方文字"的记载。据此推算,东巴图画文字的创制年代大约在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之间。图画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上处于从图画发展到文字的第一步。大体上保持从左向右的书写方向。字体多变,常根据上下文形成新的字形结构和字组,一个形体往往可以同时表示几个意义,有许多结构互相依赖的复合文字形。象形文字是东巴文发展的新阶段,是在哥巴文影响下产生的。象形文字的特点是:书写行款固定,一律从左向右横写;一个字只表示一个音节,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可以通假,基本上已经由表意发展到表音;以单体象形字的指事字为主。东巴文经书丰富,90%以上用图画文字写成,是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宝贵材料。国内现存东巴经书1万余册,仅北京图书馆、丽江县图书馆、云南东巴文化研究所两处就有8000多册。在国外以美国收藏最多。

2、哥巴文

它是一种音节文字,类似爨文(即古彝文),纳西语称作"哥巴文"。"哥巴"意为"弟子",从这个含义上判断,这种文字孬为后世东巴弟子所创制使用。但这种文字创制的具体年代,正如东巴文一样,由于缺乏确凿证据,至今还无法定论。哥巴文的特点是,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且笔画简单,比东巴文前进了一大步。但其字体极不固定,因此因人而异,形成一音数字,有的同字异义,很难确解其意。所以,哥巴文流行范围不广,只限于丽江县的坝区,南山、鲁甸塔城和维西县的部分地区。至于哥巴文写的经书只有几百本。至于哥巴文字符号的来源问题,经学者研究后认为,这种文字是受东巴文和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起来的一种文字。

3、玛萨文

东巴文的一种变体文字。这种文字只在云南省维西县塔域乡自称玛萨的西族居民中使用。他们刚迁来时本无文字,后来向当地东巴祭司学会了东巴文,并从中选出一百多个文字符号,用来记录自己的口语,作记事、记账及通信之用。玛萨巴文,在这一点上比东巴文进步;但由于字数太少,不敷应用,所以使用时,一字有多种读法和用法,有时还夹用一些汉字。据1956年进行纳西语普查时搜集到的105年玛萨文分析,其中借用东巴文形、音、义的就有69个,只借东巴文的形、音而不借义的10个,只借东巴文字形而不借音、义的有6个,共计85个,与东巴文不同字原的只有20个。因此,一般者认为玛萨文尚未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字符号体系,只能算作东巴文的一种变体文字。

4、阮可文

同玛萨文一样,属东巴文的另一种变体文字。这种文字流行在中甸县三坝乡的纳西族支系阮可人中,故称阮可文;。据调查,阮可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和云南省中甸县的洛吉、东坝、白地等地。其语言属纳西语东部方言。由于他们和当地自称纳西的居民杂居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经济生活和语言文化等方面,与当地纳西人已基本一致。在×生活方面,平时就请纳西东巴祭司到阮可家去做法事,堆有人死后的开丧超荐仪式,非由阮可自己的东巴祭司主持不可。用在开丧超荐仪式的《超荐经》共有35本,其主要内容和东巴超荐经相同。但阮可超荐经中还夹杂有少量与东巴文不同的阮可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