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江西地灵山水与文化底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使然。江西地处长江以南,气候温湿,雨量充沛,众多的青山绿水不仅滋养着江西老表,而且孕育着江西的文化。当然,江西文化离不开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氛围与背景。扛西作为农业省份,传统的农民文化、 耕 读文化以及形形色色的宗教和宗法文化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但作为构成江西文化重要成份的山水文化,却有着丰富的内蕴,它显示了代代相传的赣文化的辉煌。

江西有许多名山、江河、湖泊。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的庐山 ,飞峙长江边,紧偎鄱阳湖。历代的文人墨客优游山中,留下了多少令人仰慕瞻观的名胜古迹和文采斐然的华章,使这座闻名遐迩的庐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旅程。远在两晋南北朝时,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都曾驻足庐山,弘扬教义。从此,庐山的寺庙林立,香火不断。佛学宗师慧远酷爱文学,他在弘扬佛学的同时,还写下了诸如《游庐山》、《庐山东林杂诗》以及《庐山记》等诗文。这些渗透着佛学思想的山水文学精品,为庐山增添了不少宗教与文学结缘的文化氛围。继这一僧一道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赋诗、填词的,就不计其数了。在可列出的一长串名单中,最著名的、与庐山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推陶渊明了。他的故里就在庐山温泉附近。他以后归隐的行踪和生命的最后归宿,他的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庐山分不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南山就是诗人热爱的庐山。他从庐山的万千景象中,联想到自己归隐,从而悟出了一种人生道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时,也曾多次登临庐山。他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千古绝唱的名句。这个地方,现在已是庐山“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著名景点了。朱熹曾在庐山讲学,李渤曾在这里隐居读书。谢灵运、李白、杜甫、陆游、范仲淹等等名家也都纷至沓来。他们的哲理沉思、文化感悟以及对山水的诗化,都使庐山成为人们景仰的文化圣地。但是,庐山的文化从本世纪初开始,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随着洋人避暑而带来的“西方文明”。原来古朴、静谧的茅舍、荆棘,已为一幢幢的别墅、商店、医院所代替。昔日文人墨客优游苦熬的山水胜处,也成了中外“大官人”、“大商贾”的避暑胜地。林立的庐山寺庙虽然香火依旧,而西方的传教士、教堂却纷纷出现。这就应了一首歌谣所唱的“一个山有六种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文化现象了。从本世纪以来,在庐山的文化成份中越来越多的增添着政治色彩。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两个阶级、两个时代的领袖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多次上过庐山,并戏剧性的都曾下榻美庐别墅。毛泽东同志曾三次在庐山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庐山会议会址依旧,改革开放的中国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的庐山,不仅向国人而且向世界敞开了胸怀。传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的渗透,将使这座名山更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在江西的山水名胜中,滕王阁、石钟山、青云谱等著名景点,同样包孕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南昌的滕王阁 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时逢盛世,它于一九八九年重新屹立在滔滔的赣江之滨。滕王阁屡建屡毁廿八次之多的兴衰变化记下了多少文化史迹。今日重睹它的瑰丽辉煌的雄姿,自然使人联想到当年王勃写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楼以文传,很多人都是先从这篇序文中知道这个阁楼的。文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写尽了极目远眺的赣江景色,而且为中国人所熟知、广为传诵。主阁正门挂着的毛主席生前手书的这幅巨联,体现了这座阁楼文化内蕴的主旋律。阁中陈列的咏阁的诗文、碑拓、画卷都琳琅满目,令人惊叹。其中展示的江西名山胜水的壮丽景色和历代文化名人群像的大型壁画,更重现了江西文化的光彩。

石钟山 也是省内久负盛名的山水景点之一,为历来的文人学士所注目:北魏的郦道元、唐代的李渤,宋代的苏轼都曾著文对山名进行论证与辨析,苏轼的《石钟山记》更是家喻户晓。石钟山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的汇合处,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尚有太平天国遗垒及其它文化遗迹。若登高远眺,云雾缭绕的五老峰和烟波浩淼的鄱湖、长江则尽收眼底,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如李白、陆游、文天祥、朱元璋等等都曾慕名而来赋诗题词。一九六五年郭沫若登此山时也曾留诗纪念。石钟山并不算大,但山上的历史遗迹和陈列的诗、文、书、画,仍展示了它博大的文化内涵。

青云谱座落在南昌市的南郊。虽然它不依山傍水,但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朱耷(号八大山人)曾隐居于此,而成为知名的文化故地。朱耷不满清朝统治,曾为僧为道,终身不仕清朝,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超凡脱俗的山水画卷。他画中的残荷,枯叶、怪石、丑鱼,以曲笔展示了大明皇室的后裔面对凄苦政治风云的特殊心灵世界。他在绘画艺术中的价值取向摆脱了世俗的秀丽、妩媚的美学规范,其艺术追求对前人是一种超越,后人也为之折服。他在画上把“八大山人”四字的签名写成“哭之”、“笑之”,这也很奇特,寓有深意,体现了他愤世疾俗的民族气节。今日的青云谱虽然颇似一个花丛曲径的园林景观,但却永驻着一个孤傲高洁的画魂,从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浓重的历史文化的氛围。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山水名胜既是自在的客体,又是创作主体的文化意识的载体与依托。自然形态的山水,只有与主体人格的象征相融合,才能产生某种文化意蕴。没有文化的山水,只是原生态的自然。虽然山水依旧,却无法达到“人杰地灵”的境界,成为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观。我省上饶地区的三清山,虽自古就有“高凌云汉江南第一峰,清色尘嚣天下无双福地”的盛名,但盛名之下,又觉得人与自然的交融有断痕,特别是南山,人迹罕至,多为原始自然景观。如果说文化是历史的一面镜子,那么,历史与文化在这里留下的空白,我们江西老表理应去填补、去开发,在风景旖旎的山峰上再造我们赣文化的辉煌。

地处我省北部的鄱阳湖 ,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水源众多,水势浩瀚广阔,素有“鱼米之乡”的誉称。古代文人严遂成在《渡鄱阳》一诗中说:“烟与水无限,迷茫小洞庭”,“苇折雁声苦,风多鱼气腥”。鄱湖之大、之富确令我们引以自豪。但“扬舟令极目,何处吊湘灵”,又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如果把我省鄱湖与全国第二大淡水湖较之,我们的自然资源固然丰富,但古贤圣迹则很少。我们虽然无法在鄱湖寻觅象散布在洞庭湖畔的名胜和君山岛上的文化遗址,但我们今天在开发、利用鄱湖之际,祈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驻足其间,精心营构出无愧于我们当代的赣文化,使本来就闻名遐迩的鄱湖因之而更富盛名。

我省另一座名山井冈山,在我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是驰名世界的。它的中心“茨坪”,以及“大井”、“小井”、“双马石”、“八面山”、“黄洋界”等,都因为当年毛泽东同志在那里的革命活动而令人向往。一九二八年秋,毛泽东同志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为题材,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一词,艺术地记录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热情地歌颂了整个井冈山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又填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解放后,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一代文艺工作者都撰写了不少讴歌井冈山的革命诗篇,这些都为这座充满政治色彩的名山增添了文化的氛围。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这里选用的莺歌、燕舞、流水、高路等景物意象,虽然都是一种艺术概括,用来衬托、象征井冈山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业绩。但作者摄取的这些景物,同样贴近,符合井冈山山高林密、瀑布如练的自然景观的。去过井冈山的人都有这种体验:井冈山不仅是革命圣地,充满政治色彩,而且山势险峻,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登高望去,茂林修竹,清溪流传,令人心旷神怡,是避暑、游览的胜地。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