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庐陵风物照江天文化耀古今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举世闻名的吉安,古称庐陵,位於江西省中西部,滔滔赣江流畅其间,沉沉京九穿境而过,在这块毛泽东、邓小平祖先所居住的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的庐陵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闪现出夺目的光辉。

走进吉安的青山秀水间,去探寻、考察古迹名胜,你一定会赞叹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被古朴神奇的风物所倾倒。这 ,发现了震惊世界、改变了我国古代江南文明史的新干县大洋洲商墓青 器;这 有唐宋时享誉天下的名 永和吉州 遗址;有宋代誉为江南「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有称作「洞天福地」的峡江玉笥山、禅宗七祖圣殿青原山、佛道共荣的安福武功山;有虽历经风霜雪雨,但仍宏伟壮观、古朴谧静的数以千计的古村。如果你走进民族文化宝库,去欣赏古典精华和文明发展史册,你一定会发现庐陵先贤曾像群星灿烂,会惊叹庐陵文化的典雅与精美。

庐陵多才秀

古庐陵之地才秀辈出,自唐宋以来一千馀年间,文风鼎盛。千年科举,古庐陵涌现过三千名进士,诞生了十六名状元,就州府一级而言,为全国之最。一代文宗欧阳修, 导了惠及数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二十四史他独占两部,他的不少名篇为传世经典;称为「诗坛霸主」的杨万里,独树一帜,新创诗体,「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等清新活跃的诗歌传诵千古;明代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最早的百科全书;农学家曾安止写的《禾谱》是我国第一部水稻专著;哲学家罗钦顺,是我国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地理学家罗洪先编绘了我国最早的分省地图册。尤其为世人所注目的,是庐陵人「文章节义并重」的整体形象。文天祥等先贤们特别注重道德修养,讲究气节,又广学博识,爱国忧民,成为风气代代流传。

民族英雄文天祥,一二三六年出生在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他心忧天下,把自己的一生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以浩然正气谱写了一曲震撼天地的正气之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篇,激荡著一代代炎黄子孙的胸怀。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今吉安县城建了气势恢宏的纪念馆,自一九九二年一月开馆以来,前来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远远望去,只见纪念馆耸立在万亩平畴旁的山包上,绿树掩映,红墙黄瓦,飞檐翘角,庄重而典雅。沿著九十九级台阶而上,只见金碧辉煌的正气堂巍然矗立。从正气堂开始,由厢房、庭房、曲廊、诗屏 接,四周的展厅通过版画、壁画、蜡像和文物,展示了英雄一生的光辉业绩;少年立志,尽忠报国;宦官沉浮,忧国忧民;起兵勤王,扶危社稷;万里羁囚,慷慨悲歌; 心写史,一代诗豪;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在厢房 ,珍藏著文天祥研究资料和名流墨宝。参观文天祥纪念馆,你定会由衷地赞叹这位伟人的高尚人格与不朽的精神。文天祥墓在他的家乡富田鹜湖。他於一二八三年在北京就义後,安葬在山环水绕的虎形山间。历代对墓地修葺数次,最近一次是一九九二年重修。墓园前是五门六柱的牌坊,神道长四十七米,以示英雄四十七岁就义。沿阶而上,只见墓顶「为国捐躯」四字栩栩生辉,墓门的对联「天赋忠烈千秋志,祥赐英名万古存」,是对文天祥精神的概括。

千年古城——吉州

吉安自古就有「江南望郡」、「吉州福地」、「金庐陵」的美誉。唐代,庐陵郡城为全国三十二个中心城市之一;最为有名的是以永和吉州 为代表陶瓷业的繁荣。吉州 位於吉安县永和镇,紧依赣江,现存连绵两公里的二千座山包,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名 遗址群,二○○一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永和古镇,古朴纯厚的陶都遗风扑面而来。古陶瓷碎片俯拾皆是,用陶片或 砖铺就的古巷历历在目,水塘边沿,可见堆积层累的陶瓷碎块。登上 岭山包,只见一口口挖陶泥形成的水塘波光粼粼。据考证,二十四个 包遗址至少堆积了七十二万多立方米的陶片。仅废弃的碎片就有这堋多,可见当年生产规模是多堋宏大。依托赣江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创烧於唐代的吉州 ,到了南宋,极盛一时, 工多达三万馀人,成为闻名全国的综合性瓷场。延至明代中期停烧,前後兴盛六百多年。 工们博采众长,不断创新,烧制出了风格独特的产品,为世人所瞩目。洒釉、刻花、印花、彩绘、捏塑等技法和烧造工艺,居同时代 先水平,生产出极具地方特色的精品,其中称作「天目」的黑釉类陶瓷最有代表性。「木叶天目」茶盏,将天然树叶直接作为装饰品烧制,泡上清茶,叶片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历来视为稀世珍品。兔毫天目,鹧鸪斑等陶具,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剪纸贴花产品图案形象生动,简洁明 ,鸾△、梅、竹、兰等都富有象徵意义。釉下彩绘技艺,为後来青花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吉州 为我国陶瓷生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吉州 陶瓷是我国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之一,远销海外。在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国家,都曾出土和发现了吉州 的产品;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收藏的吉州 陶瓷,视作「国宝」珍藏,吉州 为国№经贸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正在进行吉州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这座千古名 的保护和宣传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庐陵古村

古老而深厚的庐陵文化,在代代相传的民风民俗中孕育,在家园厚土中成长。山沟平畴间的一座座庐陵古村及其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葩,虽经数百年的变迁,岁月侵蚀,但仍巍峨壮观,整饰典雅,向人们展示著这 的风土人情,诉说著这块土地的沧桑。

钓源村位於吉安城西十七公里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同族後裔的聚居地,已有千年历史。走近村庄,满眼是绿。延绵的小山包长满了廱茏的古樟树,环抱著排排幢幢青砖黑瓦的民居。七口大小不一串连著的水塘,把村庄分成两半。依坡势而造的房舍,高低错落,尖尖的骑瓦风火墙傲对蓝天。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光洁而幽深。曲折迂回伸向老宅。风格各异的历代建筑,如一幅幅浓浓的民俗风情引人入胜。既有单檐屋面,又有不多见的垂檐瓦顶;既有一进二厢、二进四厢式厅房,又有庭园式、院墙式等风格不同的居室。令人不解的是,大多是「歪门斜道」。巷路、村道没有一条是笔直到头的,时宽时窄;院角有方有圆,墙面有正有侧。据专家考证,是建造者有意为之,隐会阴阳八卦布局,形成回环往复,参差跌宕的格局。

钓源现有居民一百五十多户,八百馀人,存有明清建筑一百五十多处,宗祠、家祠九座,书舍五处,几乎汇集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类型,誉为浓缩我国古建筑风韵的瑰宝。二○○一年,在国№建筑业有较高知名度的香港城市大学,把钓源村列为中国南方建筑教学示范点。走进古宅之中,你可以看到古老的香案、八仙桌、太师椅、屏风和门框、壁板等,大多有雕刻的图案或文字,有的是描金、点彩、漆绘等,其内容为吉庆、典故、戏文故事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村民们珍藏的文物,如宋代大书法家手书的欧阳修名篇《昼锦堂记》碑刻、苏东坡使用过的大型端砚、清代流行的象牙酒行令牌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钓源村欧阳氏自从唐末开基,到了清代,已成显赫大村,兴盛时一千五百多户,有十六条街路,誉为「小南京」。虽然历经无数劫难,仍保存完整,古貌犹存。钓源人与文坛宗师欧阳修同宗,一直尊欧阳修为先祖,以此为荣。良好的文风民俗,培育了代代英才。共涌现过六名进士、六位解元,从尚书令到州、县官不下二十名。「诗书传家」的古训代代相传,增添了古村浓郁的文化氛围。

距钓源村仅三十公里的渼陂村位於赣江之东的富水河边,这个现有三千多人的大村,屋宇连绵,巷道纵横,三百六十七幢风格别致的民清建筑,一条条鹅卵石砌成的蜿蜒小道青石铺成的百年老街,默默诉说著昔日的繁荣,让人们浸透到这古朴清雅的神韵中去。

村头的梁氏宗祠「永慕堂」,占地一千二百二十多平方米,门廊中两根巨大的石柱撑起气宇轩昂的屋檐,展开的两扇檐翼层层格格凌空展翅,门口两尊石狮巨目圆瞪注视著来人。走进三进的祠堂,只见三十七根石柱挺立,每根柱上都刻著对联,教人求学、勤劳、奋进。如此宽敞雄伟的宗祠,在江南也不多见,显示了梁氏望族的气势与威风。踏著油光可鉴的鹅卵石或平整的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你会看到风格不一的节寿堂、孝友堂、求志堂、启公祠等十五个房祠和家祠,会看到静幽的明新书院、敬德书院,你会发现每处都有匾额、对联。走进古宅中,雕刻图文满目皆是。格言古训,山水风光,历史典故,令你留恋忘返。有小桥流水、樵夫下山;有岳母刺字、画获教子、负荆请罪、孔明借箭。令人叫绝的是「求志堂」天花板上的百少图和百老图,儿童老翁或行或立,或仰或卧,或笑或怒,呼之欲出。欣赏这一幅幅图文,你定会佩服制作者高超的技艺。

沿著曲曲弯弯的长巷,来到富水河边,你会发现,岸边十多个码头距百米而设,斑驳的石阶通往古街。站在街头,看不到街尾。两旁的砖瓦房木板门铺排而列,长近千米,宽不过四点五米的街道,中间是厚厚的青石板,两侧是鹅卵石,清清爽爽,不见泥泞。这 是古近代吉安、泰和两县五乡的物资集散地,每逢圩日,人头攒动,数百家店 生意红火。开基於南宋初年的渼陂村,经近千年风雨,留下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古街民宅和珍贵的文物。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渼陂村是赣西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基地之一,毛泽东、朱德、黄公略、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 工作和战斗,村中有多处革命旧居和旧址,如「二七」会议纪念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小学旧址、毛泽东旧居等等。古村还培育了梁必业、梁兴初、梁仁芥三位共和国的将军,不少动人的故事仍在人们口中传诵。古韵、红色交融,渼陂村一定会在海内外游客中展现迷人的风姿。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