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羊肉胡同与牛肉湾儿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晚报曾载文介绍西四的砖塔胡同,在引元杂剧《张生煮海》戏文时,提到“羊市角头”地名。这让笔者想起老北京众多的“羊肉胡同”以及与之共具特点的“牛肉湾儿”。
  老北京起码有五条“羊肉胡同”、三处“牛肉湾儿”。
  最有名、历史最悠久且今尚存的羊肉胡同当属西四那一条。它东西走向,连接太平桥大街与西四南大街。这是一条自元大都时就有的胡同,是大都城三大闹市之一(另两处分别是钟鼓楼和东四南灯市口大街)。那时西四一带有米市、面市、马市、羊市、骆驼市等,“羊市角头”即羊市。“角头”是指“人烟凑集之处”的市场所在地。到了明朝,它属咸宜坊,名羊肉胡同(见侯仁之先生编《北京历史地图集》)。
  从前门大街穿过廊房头条、北火扇胡同,就来到另一条羊肉胡同(后改耀武胡同)。如果从元大都城丽正门里的“省东市”算起,前门的商业繁荣已历700年,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前门外热闹已极,“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前代尤盛”是在乾隆朝。那时的前门大街两侧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如玉器一条街(廊房二条)、小吃胡同(门框胡同)以及银号、钱庄云集的施家胡同、钱市胡同等。在清乾隆十五(1750)年的北京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取灯胡同”、“炭儿胡同”和“羊肉胡同”等,说明这一带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副食商品集散地。
  在这张地图上,还可以找到另外三条羊肉胡同,即位于菜市口南、米市胡同东,后改叫南大吉巷的羊肉胡同;贡院西(今建国门内)后改叫洋溢胡同的羊肉胡同;还有牛街的生肉胡同,民国初年改叫羊肉胡同(牛街东有熟肉胡同,后改称输入胡同;西有生肉胡同即羊肉胡同)。
  老北京的牛肉湾儿当属西单南、绒线胡同西口那一处为人所共知。在《北京历史地图集》的明北京地图上,它弯曲成“W”形,名牛肉胡同。到了民国初年称“牛肉巷”,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全图”上,它已分为两巷,称前、后牛肉湾儿。另一处牛肉湾儿在禄米仓南、北总布胡同东边;还有一处在洋溢胡同东边,是水磨胡同和贡院西大街间把角的一个小巷。在清乾隆十五(1750)年的北京城地图上,此两处牛肉湾儿都叫牛角湾儿。如今这些牛肉湾儿,均消失在车流下或高楼里。
  上述这些羊肉胡同、牛肉湾儿,都有某些区域性文化特点。无不是集“五方物产,九土财货”之所在——老北京的“热闹地界儿”。同时也是回民聚居区。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