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赵堂子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地标的印象

赵堂子胡同与东堂子胡同隔街相望。“堂子”可能来源于江南方言“妓院”一词。赵堂子胡同在朝内南小街上,周围的一切都被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宽阔的大道取代,留下的只是历史的坐标。古老的房舍和建筑的塔吊出现在一幅图画里,着实让人泛起颇多感慨。古老的走了,新鲜的来了,而历史早已灰飞烟灭。

流年的风景

朱启铃先生的故居建于1931年,是朱启铃在买下的一座未完工院子的基础上按照《营造法式》建筑起来的宅院。当时聘请的木工、画工据说都是参加过紫禁城施工的老工匠。
朱启铃生于1871年,贵州开阳人。民国初年,朱启铃曾经担任过很多职务,诸如交通总长、内务总长,甚至还代理过国务总理。他任职期间做过的许多事情,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比如他建筑的津浦铁路,比如他督建的黄河大桥,比如他管理的中兴煤矿和远洋公司等等。
在朱启铃先生的诸多业绩当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北京旧城的改造。他主持修缮了社稷坛,成为了今天的中山公园,成了著名的市民休闲之所;他主持进行了正阳门的改造工程,从此便利了北京的南北交通,今天,正阳门箭楼两侧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装饰仍然存在于城楼上面,并且成为前门的标志之一;他主持打通了府右街,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开通了京城的南北交通要道,在南池子和南长街的路口,他设计的拱形街门,现在已经是长安街上的独特景致;朱启铃还把中南海南侧的宝月楼下层改建为新华门,如今的新华门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象征。
跟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的片段已经变得模糊,注目着故居古老的砖雕,回味着近百年前的岁月。往事埋藏在胡同深处,朴实而淳厚。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