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安徽阜阳名胜古迹阜阳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6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安徽阜阳名胜古迹阜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各地。

资福寺:俗称大寺,是阜阳城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地上建筑。始建于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间。该寺所藏宋代《碛沙藏经》一部数千册,铜佛像多尊,均为珍贵文物。该寺现存山门、天王殿及藏经楼二十八间。天王殿飞檐斗枋、棂格门窗,保存着宋代建筑部分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管鲍祠:位于颍上县北郊。又名“二贤祠”,祠内供管仲、鲍叔牙之牌位。

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

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凤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

奎星楼三层均室,但互不贯通。一层朝南开一半圆形券门,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三层南门楣额为“奎壁联辉”。“奎”、“壁”、“斗”均属二十八宿星座。“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因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说。《春秋元命苞》更认为汉字起源也与奎星有关,说苍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历代名画记》说:“奎有芒角,下主辞章”。由于古籍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

文峰塔与奎星楼,都建在城之东南方,即巽方。《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州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易·巽》说巽象风:“随风,巽”。疏去:“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

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

清真古寺:位于太和县城北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由回民集资兴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建筑汇入南北方寺院的特点,独具一格。

楚都巨阳古城址:位于太和县城东北35公里,宫集乡靳楼行政村马店。古城址长400米,南北宽200米,城址现高出地面7米,城墙宽29.3米,高均60厘米,长1000米。据出土文物分析,该址属两汉时期建造的一座侯国都城。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