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安徽历史—皖史风云—历史沧桑垓下之战始末(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两千多年前,在安徽的垓下,发生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这就是楚汉相争中的垓下之战。楚汉相争,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起,至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止,前后历时四年。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近年来,我因工作需要,两过垓下,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战场,联系楚汉整个战争过程,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垓下古战场的遗迹

  垓下古战场,座落于淮北平原一块高出地面二、三米的台地上,其面积东西约长300余米,南北约500米,同濠城集紧相连接。这里周围古堆、土丘起伏,有“濠城古堆三千三”之说。垓下四周,依托着较高的地势,筑起了一道土城墙,群众称之谓“霸王城”。土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然屹立垓下。为了防止日寇在这里设立侵略据点,我抗日游击队和新四军,组织群众把土城摧毁。据省文物局李广宁同志考证,垓下“霸王城”呈不太规整的四方形,城墙的每个拐角处,都筑成弧形。西城墙微弯,其余三面均为直线。垓下的北面滨临沱河(古洨水),东、西、南三面都有护城河,同沱河相通,使垓下四面环水,形成霸王城的天然屏障。楚汉决战,项羽败退军壁垓下,可以说是一处比较好的地方。这里的霸王城,实际就是项羽兵败被围时的屯兵的营垒。
  隆冬季节,我们迎着阵阵寒风登临垓下,极目四顾,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不远处的沱河北岸,还有隐约可见的土丘,那就是著名的金银山,又名“韩信台”。据说,韩信对楚军作战时,曾派兵在这里目了望楚营的军情。现在的霸王城内,住了数十户农民,成了一个农业自然村。在一家家住房的墙上,以及瓦砾不平的地面上,随处可见到残缺的汉砖汉瓦和古陶器的碎片。解放后,这里的农民在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和进行生产活动中,从地下发现或掘出很多秦汉时期的兵器和有价值的文物。其中有矛、剑、镞头和弩机以及釜、洗、镜、铛、鼎等。为这个历尽沧桑的古战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物证。所以,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考古学家和万千游人都来垓下考察、凭吊,寻觅当年楚汉相争的遗迹。我们漫步垓下城头,浮想联翩,此时此地也使我仿佛置身于万马营中,听到金戈的撞击和铁马的嘶鸣。
  楚汉垓下决战,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并行,屠城父(今属安徽毫州市)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今安徽舒城、六安),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这是垓下决战的一幅军事形势图,从而说明楚汉决战的垓下战场是在安徽,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史家持不同的说法:唐张守节批注的《史记正义》说:“垓下在毫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河南鹿邑)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按当时军事形势,应在鹿邑”。这些不同意见,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是不符的,和当时的军事形势,也是相矛盾的。楚汉相争根本没有在真源县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这时真源县以南的城父、寿春,已先后被汉军攻占,项羽率八百人如果真是从真源县突围,必须长途行军通过广阔的敌占区,才能南渡淮河,在行进中未受阻击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楚汉决战的垓下如在鹿邑,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楚汉的垓下决战

  楚汉战争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当时的军事史上是少见的。以垓下决战为重点,整个战争可分为五大战斗。即彭城(徐州)战斗,荥阳、成皋战斗,固陵战斗,垓下决战和东城战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