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安徽历史—皖史风云—四面楚歌独留青冢向黄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史记·项羽本纪》里这样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四面楚歌由此而来。现在,四面楚歌是一个成语。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垓下,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应该是现在的韦集镇。那时叫垓下。

笔者到垓下的时候,正是初冬。冬日的垓下,麦苗青翠,树叶零落,少了几分平日的喧闹,多了几分冬日的安闲。中巴车在凹凸不平的土泥路上颠簸前行,沿途看见农闲的人们蹲在墙角下晒着太阳,享受着这一年中难得的空闲。因为天气干燥,中巴车一路卷起的漫天灰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时战场的狼烟,想到垓下之战。当然也会想到一个成语。

于是,就有楚歌从 2000 多年前的那个夜晚飘荡过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现在,关于那场战争的遗留,除了一片庄稼地之外,一切都了然无痕。如果非要牵强地找寻和历史对应的实物的话,那就是在这附近的一个虞姬墓,这就是作为那场战争留下的唯一纪念。而这个地方,现在被称做虞姬乡。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历史的遗留真的省略了许多细节,有关这场战争的残存真是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以致让笔者在当时竟然没有多少兴致来参观那么一堆孤零零的黄土。

虞姬墓从外面望去颇有一点楚汉味道,大红的铁门,装饰有汉代的城门女墙,方椎形的门楞,粗壮挺拔,高高的石头围墙,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铁将军把守,大门紧闭,不知从何进去。一位本地热心农民听说笔者是来采访的,连忙叫来一卖票妇人,从侧门买票进去,3元一人次。

进得院落,里面还是不小的,约二三十亩地宽。有近些年修的带汉代风味的回廊,有中心花台,有供游人参观的甬道。

虞姬墓,约有3米高,正圆的周长约30米,像一座农家的粮仓。上面的青草已显枯黄,旁边还有一些没有来得及修葺的灌木丛,四周的青砖砌成圆柱体的墓壁,一些地方的砖已经风化,似乎要掉下来似的。在坟墓旁边还有后人为它写的一副挽联,刻在石碑上:“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矣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虞姬出身于江苏栗阳,全国约有五座虞姬墓,由于这里离垓下很近,所以这里葬的是虞姬的身子,头颅被项羽带走,葬在了沁阳,其他的则只是衣冠冢了。五处虞姬墓,表明了2000年来人们对深明大义又追求真爱者的崇敬与讴歌。

遗憾的是,这里1981年才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才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为了修缮保护,前后一共拨款7万进行维护。

楚歌声已经十分遥远了,楚霸王和虞姬也十分遥远了。当年的那场大决战在史书上所描述的壮阔景象,现今只有通过留给后世的这么一个成语“四面楚歌”来引人想象。在垓下这片历史的土地上 ,百姓们考虑更多的是耕耘与收获,只有那些文人学者,才专门来这里,通过这里残存的景物来怀想当年那场战争,还有早已失传的楚歌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