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年节习俗

合肥说“年”通常都是从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开始,一直到岁末的除夕为止。但在合肥的岁时习俗中,春节期间的一切准备工作及民间的春节礼仪又都始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又称小年)。
每年的腊月(阴历十二月)二十三,通常要掸尘、打扫卫生,并举行祭灶仪式,祭灶通常由家中男人主持,午夜前于灶间点香烛,供上麦芽糖,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撒抛“马草料”以喂灶马,口中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此举就为“送灶”。春节的喜庆活动准备就从这一天拉开了序幕。
转眼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合肥人将年三十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日子。在这一天,商铺都会早早开门,中午即休市关门,而其它做生意、做买卖的,也会在午后打点好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于午后就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同时也借着年节的休整时间,把新的一年好好地筹划谋略一番。若是在异地他乡谋生计的,除非是没有办法,一般都要在这一天赶回家过年,即使在外没有挣到钱,只要平平安安地回家,父母妻儿也都欢欢喜喜。
在这一天,家家贴春联:家庭在吃年饭前贴好春联,商铺店家则在打烊后张贴;贴福字:家中有老人是一定要贴的,用大红对纸写上“福”字,倒贴于门头、窗户、大门两边,有的还将福、禄、寿三字联缀书写,寓意多福、多寿、多财;贴小红联:在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书写一些吉祥话。祭神拜祖:家主点香烛,上供香茶一杯、米饭一盏加红枣两粒,于“天地师”、“祖宗”牌位前,虔诚三拜,又向灶间、门外、路口、井坛等处,各置香一炷,分别祭拜和迎请“灶神”、“门神”、“土地神”、“井神”,一起过年,以示不忘先祖及祈求神灵的护佑之意。吃年饭:吃前燃放炮竹烟花,举家围坐享受一年中人聚得最齐、菜肴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一次大聚餐,共品佳肴,共贺家人团圆。团圆饭的“十大碗”必有那和气菜(用各种菜丝配成,寓意和气)、安乐菜、豆腐果烧肉、油炸圆子、元宝鱼,那是家人对“十全富贵”、“四季安乐”、“合家团圆”、“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寄托和祝愿。吃罢年饭,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祝长辈人健康、快乐、长寿。长辈则会祝晚辈人茁壮成长,早成栋梁之材,并当场给晚辈人压岁钱(一般指未成年人和没有单独成家的儿、孙),也有的在孩子们熟睡后,把压岁钱和方片糕放在他们第二天早起要穿的新衣、鞋内,以“糕”和“钱”的谐音来祝愿孩子们来日步步登高、前程似锦。经过一段时间的欢乐后,家人相继洗漱入睡,这时家主点烛焚香,向门神三揖,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许多人家喜欢在岁序更新的子时正中(零点)抢在周围邻居前放“头炮”,以图赢得新年的“头彩”。
正月初一凌晨,鸡鸣而起,家主点燃香烛,再次拜祭“神灵”和“先祖”,然后向“门神”虔诚三拜,即是新年的首次“开门红”。开大门后,家主照样于门外、路口、井坛等处置香,供奉各路神灵,随后开始点燃爆竹,共庆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一般只是至亲和近邻相互拜年,年纪大的老人还要去寺庙烧香敬佛,祈求阖家平安、幸福。拜年作为春节的重要交往活动,在初三到初四形成高潮,至十五才渐渐结束。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元宵。而此前的正月十三为了检查家中扎制的花灯亮不亮、好不好看,晚间要试灯,各家各户都做米面饼谓“试灯粑粑”。入夜,街市上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行旱船等,处处锣鼓,处处花灯,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清明时节,合肥人多扫墓祭祖(前后三天均可,上坟要给墓冢加盖“坟帽子”),并踏青春游。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则时兴吃棕子、花糕,中午则食凉拌黄瓜、大蒜烧黄鳝、饮雄黄酒,谓之“三黄”。苋菜则更是必不可少的应时菜。打“香禅”、贴“五符”、悬挂钟馗像、插艾蒿于门,赛龙舟,热闹非凡。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合肥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中秋节,并视为大节。家家吃月饼、石榴、菱角、柿子、板栗等,在夜晚赏月。合肥人在中秋节尤喜吃莲藕、鸭子,传说吃莲藕起于包公,而吃鸭子则起于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杀鞑子”。后人为纪念包公的清廉、农民起义的胜利,最终沿袭了这两个吃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