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悠悠古韵,悠悠江南情游长沙古镇(二)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在榔梨古镇随意漫步,最引人注目的是已有1500年历史的“六朝遗庙”陶公庙,它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风景十分优美。它由正殿,山门、戏楼、石阶等组成。戏楼,原名“大观”,后易现名,其“古楼”两字为光绪皇帝之师翁同和亲笔书写。石阶依山垒石四十八级,巍峨耸峙,可俯瞰全街。陶公庙四周古木参天,其中一株樟树已有800年寿命,却依旧枝叶茂盛,让众多游人唏嘘不已。陶公庙的建筑,无论屋脊、爪角、照壁、照梁、吊檐、踢脚、栏杆、藻井、斗拱、门窗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堆塑、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手法,加以装饰,显得恢弘气魄,古香古色,鬼斧神工,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工匠的高档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每逢春秋两季陶公庙会,香火旺盛,游人如织,文人骚客、来往客商汇聚于此,孕育了榔梨源远流长的梨江文化。

榔梨的老街也让人流连忘返。它由八条街道衔接而成,从南至北分别为新街、半边街、黎家街、上福街(今上正街)、中正街(今下正街)、三仙街(今民主街)、仙后街(今下市街)和横街。古街中,一些木质楼房临浏阳河畔而建,古桥、古码头、古井默然而立,形成了榔梨别具一格的古老风情。有的古楼被拆除了,有的翻新重建了,但有一部分仍然保留着原来的风貌,见证着榔梨镇的沧桑变化。

站在古镇临湘山头,西望蜿蜒曲折的浏阳河,东眺远山含岫,野树笼烟,颇富江南水乡情趣。

新开村:晚清江南民居标本

江南小镇名扬四方,位于浏阳龙伏镇捞刀河畔的新开村,其3万多平方米的清代居民建筑群,是一部镌刻着中国百年兴衰历史的生动画卷,是古城长沙历经战火涂炭后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

沈家大屋是新开村的核心和精华。走进沈家大屋,犹如走进一座迷宫。它借鉴了苏州园林风格,又不同于宦官、士大夫深宅大院式的建筑风格。上有天井,下有水沟,房屋重叠,巷道回环,左弯右拐,扑朔迷离,让人有种知进不知出的感觉,构成了浏阳清代民居浑厚的风格。观望大屋高耸的屋檐,似在诉说一段历经风雨的沧桑历史。

在沈家大屋的庭院与长廊、短廊行走,更能近距离地感受古镇的历史:百年前,蓄西式小分头、手提留声机的辛亥志士焦达峰宣讲革命真理时所用的师竹堂,至今还肃立在老屋中央;大革命时期妇女识字班和儿童团的红火,至今还温暖着老屋十字厅的门墙;“人民公社大食堂”时期刷写的标语和宣传画,真实地记录了那个特别的年代……

月夜下的沈家大屋具有另一种寂静的美。当月亮逐渐升起,不远处的捞刀河和群山都安静起来,潺潺流动的河水声消逝了,树林中鸟儿鸣叫的歌声也停止了。老屋沐浴在柔软的月光下安静而祥和。月亮的清辉和古镇的宁静相映,仿佛一幅迷人的写实画卷。

巷道里两三个老人一起闲聊,月光轻轻洒落在他们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因此凸现得愈加明显。多少年来,他们一直坚守着老屋的繁华后的寂寞,坚守着这方从未离开的故土,他们是古镇最忠实的守护者。

沩山镇:小西藏

在人杰地灵、文物荟萃,素有“小西藏”之称的沩山镇,山山水水都充满灵性。在海拔800米上下的崇山之中,隐匿着一块长达几里,海拔460-500米的盆地,田连阡陌,流水人家,云雾缭绕,草木深茂,仿佛一个世外桃源。

盆地西北侧的毗卢峰下的千年古刹密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祖庭,乃唐代宰相裴休为灵禅师所奏建。寺院内外的芦花瀑布、白果含檀、美女枧、来木井、回心桥、千人锅、万人床、油盐石、镜子石、灵骨塔等10景让人流连忘返。

沩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给这片古老的小镇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何这么多精致的商周青铜器集中出现在大沩山一带?果真是舜及其儿子“沩”在此开发吗?或是商周某部落某诸侯的祭祀地点?或是某种文化中心所在?这些疑问又为沩山古镇增添了另一种神秘之美。

大围山镇:小上海

沿着浏阳东行,途中群山莽莽,水田横布,间有翠绿的竹林出现在眼眸之中,青竹疏密相间的枝叶随风摇曳,婆娑轻舞,好象少女一般羞涩、腼腆。当我还陶醉在大围山美丽的自然美景中,素有“小上海”、“浏东重镇”之称的大围山古镇已经出现在眼前了。

这是一个凝聚灿烂历史文化的边陲古镇,闻名遐迩的浏阳河发源于此,璀璨的湘东明珠大围山镶嵌其中。在古镇的小巷行走,欣赏着典型的湖湘古民居、敞檐黑瓦与铺放在地面、经过百年雨水洗礼而生长着青苔的青石板,享受古镇的平静和简朴,十分惬意。

跳石桥横跨大溪河两岸,全部采用标准麻石作桥墩。石墩为长方体,高出水面约两尺,底部嵌入河床,是浏阳河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大围镇境内祠堂星罗棋布。这些祠堂大都为青砖木石结构,雕梁画栋,颇为气派。其中鲁家湾村鲁氏家庙保存且修缮完好,对联、书画点缀其间,富丽堂皇。明、清两代,大量的广东客家人迁入境内,带来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客家山歌最负盛名。现搜集整理的山歌有近千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