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寻找安化最后一支马帮(一)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资水,古称益水,发源于广西资源(一说发源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青界山黄马界),在益阳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就感觉而言,资水到今天也还保留了“巫楚之地”的些许灵气,而且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其秀美风光已甚于“湘资沅澧”中的“老大”湘江了。安化位于资水中游。这个紧邻一片广阔水域的山区县,自秦至唐属益阳县地。宋神宗熙宁5年(公元1072年)始置安化县,沿用至今。据安化水利部门的人介绍,现在的县城东坪镇占据了资水100多米宽的河道,这使得资水原本奔涌不休的气势在此削减了不少(也带来了洪水隐患)。资水支流132条,安化县境内就有40多条。其中,有一条一级支流叫“麻溪”。我们两次进山往洞市乡高城村寻找安化的马帮,都是沿麻溪“溯水而上”。当地人说这是资江中水质最纯净的支流了。

洞市老街“沧桑史”

洞市乡,位于安化县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通车,路况一般。

据说,在以前的中国地图上,湖南版块中可以没有“安化”,没有“东坪”地名,但一定会有“洞市”的地名。因为这里历来就是通往邵阳(原宝庆)、新化、溆浦的必经之路。

在历史上,洞市曾“商贾云集”,青石板街巷长达数千米,临街商号遍布。兴盛时期,麻溪河的竹排成百上千,蜿蜒数里。

如今,洞市老街早已被一条新型的集镇简易水泥路“拦腰斩断”,当年的鼎沸人声也已沉寂。

5月12日,我们在老街残剩的小巷中穿行。青石街面依旧。街口兀自矗立着一幢建于清同治年间的贺家祠堂,已被弃用,祠堂门楣上的精美石雕和一些彩绘据说也早已毁于“文革”时期。

在老街深处,我们还发现了一家老字号商铺招牌——“德胜隆粮油□□”。商铺的主人姓贺,已故。贺的遗孀陈柳英今年82岁了。她告诉我们,商铺是民国时期她“17岁时帮着发家”建起来的。今天家道早已败落,商铺也变为居家所用,但里面1米多高的大柜台被保留下来,靠墙放着一个木制的“秤杆架”,仍装有大秤。

洞市历史上的商业盛况皆因其交通枢纽地位而致,所以现在它的“衰败”不算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洞市老街另一头的新集镇上,还有十几家至少是传了三代的,纯手工的“皮纸”(用于糊窗、做风筝及冥纸)造纸私人作坊。这可以算作当年的商业“余韵”吧。

现在的洞市乡划分为31个行政村。除了洞市本身保留了便利、良好的交通地位,全乡目前还有11个村子不通路。其中,高城、木羊、白马、方溪、安溪这5个村地处偏远深山,其交通、运输往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靠脚走肩挑,80年代初至今,这些车子进不来的山间羊肠道,便一直回响着清脆的马铃声。

山上“高城”,骏马嘶鸣之地

联环是距洞市老街最近的村庄。5公里。这也是洞市往大熊山方向车子能够开到的终点。再要进去,譬如去高城或方溪、木羊等村,就得翻山了。

算起来,高城村离联环,山路也就6里的样子,被两座尖尖的山隔了一下。联环在山下,高城在两座山之后的一个半山腰,海拔约600米左右。

高城这个村名,据说是希望成为“高山上的一个小城镇”。

后来我们发现,此地被大群参天古树环绕,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口,其中200多年轻人在外打工),清一色的廊柱木屋,屋前小桥流水,家家以石板路上下贯连。村里通电,有3间小杂货铺,5部电话,甚至在某些山坡上能够搜寻到移动电信网络。村中民风淳朴,崇尚文化,再加上一个77岁、会拉二胡唱《十二月想郎》、《玉梅英》等安化老调的盲人陈耀云及偶尔在河滩上独自引颈嘶鸣的骏马,苍茫山色间,还真有点世外田园、自得其乐的味道。

突然像置身古代江湖

我们是在5月11日黄昏骑马上的高城。

三匹马都是通过电话联系从高城村马帮队雇来的。其中有一匹特别漂亮、干净的棕色马驹,配着垫有厚絮的马鞍。它的主人叫陈代国。

陈说,马驹三岁了。从贵州买来(洞市马帮的马基本都是到贵州去买)。典型的南方品种,不算高头大马,但身形俊朗。不到一岁时买下来的,当时花了700元。现在有人出2500元想买它,陈不肯。陈说这匹马特别听话。跟他有了感情。

翻山到高城村,一半有坡度的石板路,一半六七十公分宽的羊肠土路,左靠山,右临峡谷,还有两个几近四五十度的陡坡。

我骑着棕色马驹,生平第一次走在又窄又高的山道上,心里很紧张,但出于对马一种无由而强烈的信任,一声不吭。小马驹也不做声。低头上坡下坡,放弃光滑石阶,马蹄一次又一次稳稳地落在靠峡谷的泥路边缘。到平坦的土路上,马驹自然地放慢脚步,脖子上铃铛晃动。当时斜阳从树影里透过来,让人突然像置身于古代的江湖。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