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湘军遗珍三绝(六)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刘典是湖南宁乡人,太平天国兴起时以诸生跟随左宗棠募勇起兵。曾国藩极力举荐李鸿章、左宗棠主大事,因此,李鸿章带了曾国藩推荐给他的湘军将领程学启赴上海,半个来月便接到上谕命他署理江苏巡抚,左宗棠则早他之前在浙江巡抚任上了。于是,刘典被左举荐为提刑按察使,率领十营楚勇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得此消息,同治元年(1862)岁末复左宗棠的来函时,语气十分兴奋,说“顷接大咨,已派克庵廉访统带十营来此援应。有此一军,想必从婺源、景镇、江湾、龙游等处下手,有益于徽(州)、祁(门),有益于饶(州)、景(德镇)。实深感佩,实深敬服”。而刘典亦未有负曾国藩的厚望,曾国藩在给沈葆桢的信中称“黄文金、胡鼎文等由池州(今贵池)直上,欲从东流、建德窜入江西毫无疑义。克庵(刘典字)自徽、婺出以其旁,冀得挽回万一”,对刘典信任有加。后来左宗棠安排王钤峰一军守祁门,刘典则率所部游击于徽州(今歙县)、旌德、黟县、太平一带,亦是倚重之策。至太平军屡攻景德镇不下再度兴兵南下时,曾国藩调刘典一军与段起、席宝田、韩进春等合力堵截,太平军无功而返。到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曾国藩用欣慰口气给沈葆桢一信,特别提到“克庵已至景镇……(太平军)必可一律驱除,逐之东还”,刘典在他眼中是能攻善战之将才。

曾国藩在刘典呈送待批的文书上批复“劳苦功多”四个字,是对刘典的肯定。刘典在徽州(今歙县)、休宁、黟县境界游击,三月十七日大败太平军,此时,他的军队仅四五千人,对方是黄、胡率领号称20万之众的大股。曾国藩对此大加赞赏,说刘典此仗“尤为奇捷”,说刘典“屡次苦战”,与友军一道,保全了徽州一隅的安定。

由此可见,刘典部亦为湘军主力部队之一。他三品补服上的补子犹在,他影相上的儒雅不减,他策马掠阵的勃勃英姿如在眼前。

韩进春应该是刘典右手边的那位,此人为江西正三品参将。曾国藩早就建议江西自己组建一支军队,与沈葆桢商量,同治元年(1862)九月选定由韩进春招募5000人加速训练。到同治元年的十一月,韩进春的5000人已可派用,尚未打大仗、未攻强敌。但曾国藩对韩进春一军寄予厚望,当黄老虎、胡鼎文、古隆贤等再图江西景德镇时,认为有江忠义与韩进春两支军队在那里,“总可力扼寇氛“。韩进春亦未负曾国藩所望,此后配合刘典屡次强攻坚守,皆为得力。同治二年(1863)三月十一至二十五日刘典、王钤峰与太平军大战获胜,韩进春亦在二十五日大战告捷。曾国藩谓之为“皆足以寒贼胆而却巨寇”之役,再一次阻止了太平军直入江西景德镇以开粮饷之路的意图。同年五月,黄老虎黄文金与胡鼎文统军经饶州向祁门进逼,颇有不入景德镇不回头之势,韩进春统兵力拒,血战四时,胡鼎文阵亡,太平军败退,曾国藩认为孝王之死“群寇夺气”,韩进春功不可没……

同治二年(1863)五月二十八日距今已144年,当年的摄影技术尚刚入国门,照相师举着那架吓人的镁光灯拍摄,架势比今日的摄影师威风得多。但照张相可不是寻常人家的侈望,达官显贵尚不一定有机会在镜头前留下真容。那年月,画像留容都难上加难,何况照相?刘典、程学启、韩进春为当年叱咤风云的三员大将,有机会在战斗间隙之中寻一机会相聚而合影,而且留传至今,殊为难得了。

程学启的36岁人生异常短暂,他的画像只恐不会另有,照相亦只恐仅此一回,刘典的相片、韩进春的相片他处还有吗?而三人合影必定绝无仅有,竟然在刘典后人手中珍藏至今,更是一个殊为难得。

殊为难得而得,不可谓不为幸事,吴康华有幸,我有幸,人生能有几多这样的幸事?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