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湖南的前世今生(七)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然国藩以一介书生,兴师灭贼,殊非易事,其中艰难险阻,不问可知。其间朝廷猜忌、同僚掣肘,对手亦非易与,而其卒能成功者,非有天佑神助,实因曾氏有常人所不可及处也。吾观曾氏之为人,概而言之,可谓狠、忍、诚、谨、谋也。

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办“审案局”,常常不经地方就直接将人“砍头”、“杖毙”,“旬月中,莠民猾胥,便宜捕斩二百馀人”,名曰“乱世用重典”,实借杀人以立威,是故地方物议,曾“剃头”的绰号也因此而来。其后湘军所为,亦秉此风,九江屠城、安庆屠城、南京屠城,不仅杀太平军,平民无辜被杀者亦不可胜数。国藩尝欲湘军“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而江浙等处地方绅耆果有“官军不若长毛”之叹。似此等狠法,固非常人所能及也,虽曰“杀人手段救人心”,然如此草菅人命,毋乃太过乎?主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余以为服则不可不服,完满无缺则未必,湘军不足称仁义之师也。

湘军出师不利,靖港之败,国藩投江,此其气血尚燥、忍功未到也。及九江再败,乃能“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从此挺了下来,一直挺到南京城破。这一种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精神,最终使曾国藩取得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事业的成功,此坚忍之忍也。又有另一种忍,谓能容忍也。曾国藩在立军之初,颇与长沙之绿营、地方不睦,致生龌龊,国藩乃移营衡州,以为退避。后在江西,又大受江西之同僚掣肘,兼朝廷猜忌,而国藩终能忍让为国,未尝因意气伤及大局。其与左、李或有不合,却颇有容人之量,二人恐愧不如也。可惜后来处理“天津教案”,却也因这一个忍字,竟使得这“一代圣相”在垂暮之年落了个“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结局,可叹也乎!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