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岳阳楼:八百里洞庭楼天下(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楼是有灵气的

  深秋,枯水。洞庭湖却依旧气势磅礴。

  无需汹涌澎湃,但求静静地倾听:大风将鲁肃的旌旗吹得铮铮有力;月夜将李白的醉眼暖得分外迷离。一道闪电,黑影伫立江头,忧国忧家忧天下……

  从古到今,江面从未孤独。千年的港口人头攒动、万年的台阶踩得溜光。身边的船很大,湖中的船很小。来往之间,不知道是行船让湖面有了生命,还是湖水让船舶有了生命。一种灵气在中间传递。

  临湖背楼,湖是那样的壮阔,衔远山、吞长江;楼是如此的坚韧,镶嵌在山中,宛若一位将军,守湖守山守天下……一股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热流瞬间从脚跟一直涌到头顶。

  滩上的我试图寻找古战场的痕迹。或许千年前的刀光剑影早已深埋湖底,但三座铁枷却乘着深秋露出湖面,“享受”这难得的阳光。铁枷长3米,厚0.3米,两端呈燕尾形,重7000余斤。是镇妖、泊船,还是封湖、御敌?铁枷的用途至今还是个谜。可以确定的是,千百年来它一直守候在这里。

  一把生锈的铁锁将点将台几乎也锁得“生锈”。麻石砌成的点将台南北各有台阶下湖,檐牙高啄,两头雕刻着龙头,顶上盖着琉璃瓦,深秋的阳光有着难得的力量,它将这座“城楼”照得熠熠生辉。

  公元215年,孙权派鲁肃率一万多名将士来到岳阳,准备与刘备争夺荆州。鲁肃来后认真实施孙权的政令,修筑巴丘城(今岳阳城),加紧操练水军,并在此地修建了一些军事设施,点将台就是其中之一。

  越过点将台,拾级而上,城高陡峭,不能抬头。花岗岩台阶的基石或新或旧,新阶雕痕清晰可见,旧的则用暗青的光泽展示着沧桑。不分长幼,不分资历,每一块石阶都承担着同样的责任,自己的,也是大家的。

  “岳阳门”就统领着这百来米的台阶。这是一座由巨型花岗岩石砌成的拱形门洞,青石匾上刻着“岳阳门”三个金色大字,笔力清瘦而不失端庄凝重。岳阳门高约4米,宽2米余,长近42米。上跨雄伟的岳阳楼,下临浩淼的洞庭湖。唐朝杜牧也为此感叹“城高倚峭,地胜足楼台”。城墙由岳阳门向南北延伸,150米的距离因历史的悠久而雄伟,因湖面的映衬而壮丽。

  岳阳楼前坪南北对应着的是仙梅亭和三醉亭。作为三湘大地临湖的最北,岳阳楼是有灵气的,而神话传说也每每诞生在那些很灵光的圣地。人们无意探讨关于石板上的梅花是否仙人所为,更无意追问何人不识吕洞宾,因为在这样的一座楼前,仙迹也只能成为衬托。

  天生一座岳阳楼

  张说是谁?在所处的盛唐,他只是一个还算称职的文官而已。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说被贬至岳州刺史,寄情山水,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而直到这个时候才正式有史料记载“岳阳楼”的字样,因此,后人推断岳阳楼为张说所建。而考历代《巴陵县志》、《隆庆岳州府志》、《洞庭湖志》,以及其他地方志书,都未有文字记载张说在岳阳修建了岳阳楼,只是说他丰富了岳阳楼的内容。

  如此巧夺天工的建筑精品究竟是何人设计和营造的呢?当人类的力量已经无法解释一些客观现象的时候,神话故事便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相传唐开元四年张说贬到岳州后,决定张榜招聘能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今长沙)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手艺高强,擅长土木设计,被张说相中。张限李木匠在一个月内设计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图纸。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湖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坨坨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不久之后,一座新楼便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而那位老者据说姓卢,是鲁班的徒弟。

  从没见过这样的一座楼,仿佛天生的一样。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三层三檐,高20.35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着全楼的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圆木柱支撑起2楼,一楼外围再绕以十二根檐柱顶起飞檐,柱与柱之间彼此牵制,结为整体。而木与木之间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楼的精巧,不仅只在它的雕龙刻凤,更在它的层叠相衬。

  湘水虽然柔情,却抚不平它的棱角。湘雨淫浸的它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不似畏手畏脚的农家女,也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它很有魄力。当湖面微荡,它含笑着爱抚;当狂风大作,它也冲冠一怒,很是压得住。它就是一个天生的君王,恩威并施。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