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

思想言论—崇诗乐尚文明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楚人崇尚诗乐,并在诗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是流光溢彩,独树一帜的。

楚国文学,最初源自神话。《庄子》、《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都保存了不少流传在楚国(地)的神话传说,成为研究人类文明史的珍<!--ADV_CONTENT-->贵资料。进入西周、春秋时代后,楚国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是诗歌。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其中虽无“楚风”,但《周南》、《召南》和《汉广》等篇,则公认为江南地域,当然也包括为楚地的民间诗歌。《吕氏春秋·音初》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我们知道,黄帝之后的尧、舜、禹三代,不断南下攻打苗蛮,遭到苗蛮集团的激烈反抗,以至舜还死于苍梧之野。随从他出征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也死在江、湘之间。夏禹即位后,王权确立,又大力南征,打败了苗蛮集团,“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墨子·非攻》)。禹一统天下,“芒芒禹迹,划为九州”,荆州是其一。所以,禹到过江南各地,当然也应该到过荆州。今荆州古城南端,据说就留下了夏禹的踪迹——息壤。入西周后,文化日渐发达,故有到各地采风之举。由于古代书写条件的限制,楚国(地)的诗歌没有“专集”记下来,然见诸史籍,也可见楚国(地)诗歌之端倪。如《说苑》、《吴越春秋》、《论语》、《史记》等均有楚国(地)流行诗歌的记载。到战国后,由于楚国已是驰骋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随着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无论是民歌,还是诗人创作,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中外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诗歌体裁——楚辞,涌现出了像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与文化巨匠。

诗言志。由于诗歌发达,在先秦重诗乐时代,楚国贵族卿丈夫也十分崇尚诗乐,与华夏各国贵族卿大夫一样,在朝聘、宴会或遇有重大事件的场合,也常引当时流行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以示高雅和博学多识。如楚庄王在取得必阝之战的光辉胜利时,引用《诗·周颂·时迈》及《武》,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在于以战制战,保民安定,绝不可“筑武军”、“建京观”。楚庄王在这里既是吟诗,又是引经据典,以说服教育臣下,足见其胸怀开阔和知识渊博。公元前546年楚、晋“宋蒙门之盟”这后,晋、楚两国派使者互访,表示遵守盟约与友好。楚国使者 罢到晋国访问时,晋国国君晋平公举行国宴招待他,十分隆重。宴会快要结束时, 罢赋《既醉》(《诗·大雅》):“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既礼赞了晋平公,又表示了友好的善良愿望,获得了晋国君臣的好感。终春秋一代,楚人类似如此引诗赋诗的例子,不乏记载。

诗乐同源,相伴而生。楚国是音乐的大国,楚人好乐擅舞,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至今亦为世人所称道。见诸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春秋时期,楚国乐舞就颇有建树。《周礼》说的“八音”,楚国其时已俱备。在八音之中,钟由于是重乐器,居于演奏的中心地位,故往往被视为王权的象征,受到格外的青睐。楚人以钟为氏为职的乐官就有钟仪、钟建和钟子期。钟仪不仅是乐官,也是郧公。钟建娶楚昭王妹为妻,成为王亲贵戚。钟子期,钟仪之后,可能他醉心于音乐的研究,已不为官,隐居于山林,成为自食其力之樵夫。据《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记载,另一位著名音乐家、楚郢都人伯牙,弹奏乐曲,志在高山流水,意境深幽,唯钟子期能知其意。钟子期死,伯牙悲痛万分,以为失去知音,绝弦破琴,终身不再操琴。今武汉龟山的琴台,就是后人为追念这两位卓越的音乐家而建造的,成为知音佳话的形象纪念物。至战国后,楚国的音乐水平更高,当然也就更加普及。《文选·宋王对楚王问》说,楚国国都纪南城,有人一唱起《下里巴人》,跟随一起唱的就有数千人之多。《下里巴人》当为楚人、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起来,简直是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烈。其余歌曲,由于难度较大,演唱的人也就逐渐减少。这一记载,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知书达礼之邦,人们是多么喜爱音乐,精神生活是多么充实而高雅,令人起敬。

历史是发展的,文化是延续的。今天的荆楚大地,也同样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诗人,也流传着众多的名篇名作。楚地民间语言与诗歌是很有特色的,尤其是一些谚语、口头语,更充满了诙谐情趣,富有哲理意味。楚地流传的各种乐曲,也是娓娓动听,颇有收藏价值的。汉戏楚剧的唱腔,以及荆州地区的花鼓戏,纯真朴实,充满了生气,我们应该进行发掘整理,组织专业和业余人员,深入城乡演唱,以丰富人们的生活。

这里应该大写一笔的,是今年在欢庆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沙市便河广场(沙隆达广场)日夜成为一片诗海歌海,不禁忆起了两千多年前的楚都郢的广场歌唱情景,令人感受到历史的脉博确实是息息相通的,楚文化源远流长,泽被百代,确非一句空话。楚人的崇尚诗乐和健康文明之风,必将在荆楚大地吹拂不止,不断催人昂扬向上,阔步前进。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