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皮影戏与木偶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皮影戏与木偶戏均为岭南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皮影戏出现较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演出记载。木偶戏分铁线木偶和提线木偶两种。铁线木偶在潮州是由皮影发展而来,因此叫做“皮影”;提线木偶叫木偶戏,岭南各地都有,以五华的木偶戏艺术为精,影响最大

潮州皮影戏来自北方(一说来自印度),从福建传入。南宋时期已有专业皮影戏班。潮州皮影的表演形式,早期是在小舞台中置油灯一盏,台面用竹子扎一方框,裱上半透明白纸,如一“银幕”。表演时让牛皮制成的角色和道具投影在“银幕”上,艺人在台后操纵皮件,并奏乐唱曲。至清朝末年,皮影的角色和道具从平面样式发展成立体样式,以稻草束成躯干,头面采用泥塑,角色的手脚等活动部位装上便于艺人操纵的铁线,还穿上戏服。取消投影方式,直接面对观众。实际已经转变为铁线木偶,但名称仍是“皮影。”

潮州皮影戏的配乐、伴唱,一般与潮剧相仿,但规模小一些,艺术表现也平易通俗得多。剧目大多从潮剧移植,一些还加以简化。

民国时期是潮州皮影戏繁盛期,城乡一有游神赛会,多请皮影班演出。其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在当时非常突出,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提线木偶戏大约在明万历年间从江浙地区经福建传入粤东,并在岭南广泛流传。五华人对木偶戏尤为喜爱,经过他们的世代努力,使提线木偶戏逐渐岭南化。民间期间,五华木偶戏还曾到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在海外颇有影响。

五华木偶戏的角色造型,融合“杖头”、“布袋”、“皮影”等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音乐唱腔以汉曲为主,演唱语言有“官话”,也有客家话,时以俚语逗趣。

岭南木偶戏剧目繁多,有正本戏和耍戏之分,正本戏有《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耍戏也叫小井戏,表演形式更为通俗活泼,剧目题材多为地方民间传说等。神仙故事也是木偶戏常见的表演内容,剧目有《水漫金山》、《张四姐下凡》等。提线木偶的著名艺人有李观林、李寿添等。

由于岭南方言多,木偶戏一般都用本地方言演出,音乐也多取自各地的民间音乐。因此,在木偶戏的繁盛时期,更显现出一派五彩纷呈的局面。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