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李光华:制作七夕公仔艺术家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李光华,广州惟一一名专做“七夕公仔”(微型戏剧艺术人物)的民间老艺人,天河区车陂人,生于一个裁缝家庭;自上世纪50年代学做“七夕公仔”至1964年“金盆洗手”,37年后重出“江湖”;部分作品被广州近代史博物馆、荔湾区文物管理所等收藏;2004年5月由政府支持创立个人工作室并开办“七夕公仔”制作培训班。

七夕公仔,是乞巧节的一种风俗工艺品。乞巧节又叫“七夕”、“七姐诞”,是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七姐”祈求幸福的美丽日子,又被喻为中国的“女儿节”和“情人节”。每年的这一天,天河的珠村、车陂等村落,都会举行一些传统的乞巧节活动——“摆七娘”活动——各村妇女将各种微型手工艺品拿到祠堂摆展,以向上苍“乞求赐予似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这些手工艺品逐渐演变成七夕公仔。

七夕公仔的制作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民间手工艺术。不但需要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裁缝技术,而且要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既具有木偶脸谱概括夸张、造型生动、敷彩鲜明、描绘精致的特点,其服饰又具有浓郁的绣金描彩、浮凸瑰丽的装饰味;所有工序全部采用手工操作,设计出型后,每一朵花叶、每一枚珠片,都要一针一线地缝绣出来。作品《四大美人》中的人物分属春秋战国、汉代、三国和唐朝,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作者抓住了人物各自的鲜明特征,衣着服饰华美精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