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人物春秋—徐悲鸿故里的寻访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他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不会意料到自己能够走得那么远,那么久。少儿时期的悲怆生活,青年时期的鸿燕之志,也许还能从他那始终沉静深厚的目光里追寻到丝丝印痕。110周年,这样绵长的数字不得不让人怀想,恍若隔世的背景之间,一个“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不朽生命,就是从这里起步。

日前,我们在这样一个寒风骤起的季节赶到了宜兴市屺亭镇。冬日的阳光慷慨地铺洒在通往徐悲鸿故居的曲折小道上,仿佛是一种自然的礼遇。塘河西侧的悲鸿故居就在小道尽头的转弯处“突然而至”。这是一处“开门见河”的旧式房屋,包括徐悲鸿原生活起居间,弟妹生活间,徐父授课书房等。船舶驶过河面的背景声中,那些曾经濡染了悲鸿生命气息的旧物静置屋中:一台老式的交流电收音机、一张积满灰尘的破旧藤椅、还有一张只剩框架的简陋木床……它们与几间屋中挂满墙壁的黑白照片一起,构成了一种对于徐悲鸿真实存在的“复原”。

“因河道疏通拓宽,徐悲鸿故居在1970年被拆除,仅留荒园残墙。到了徐悲鸿诞辰100周年之前,也就是1994年,屺亭镇决定恢复徐悲鸿故居,按照原貌和当年风格重建徐悲鸿故居。”屺亭镇的褚志瑾副镇长担当起了临时的“讲解员”,“如今的悲鸿故居已经向里面‘平移’了一段,占地518平方米,总投资60余万元。”记者见到,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开间阁楼式房屋,通往阁楼的木梯一侧还挂着“游客止步”的告示牌,抬头看去是满眼的竹帘,竹帘背后似乎空着。“其实徐悲鸿少儿时光多半是在这个阁楼上度过的,因此它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陈列部分。我们已经打算对阁楼做一些加固工作,同时向当地的徐悲鸿亲戚征集屋内原物。”褚志瑾告诉记者,除了每年投入近10万元维修费外,屺亭镇政府还打算日后将阁楼开放,让观者与徐悲鸿的“距离”更为靠近。

从悲鸿故居出来,可以感到屺亭这块地面上似乎处处有着徐悲鸿的“影子”:镇中心的奔马雕塑、宽敞的骏马大道,甚至连街头的各类小店也用悲鸿的马来做招牌……记者跟着褚志瑾副镇长穿街过桥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最后见到一所小学,气派的校门一排镏金的大字: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这是徐悲鸿之子徐庆平题写的。而其中一幢教学楼的顶楼,还有一间于2000年成立的“悲鸿艺术少年研究院”,与廖静文命名和设立的“徐悲鸿中队”、“徐悲鸿奖学金”一起被称之为学校的三大名牌之一。一旁的校长介绍说,如今“悲鸿艺术少年研究院”已经“产生”了三任学生院长,所有愿意学画的孩子都有机会到研究院学习,达到“校级”水平的孩子至少有30个。学校还将把楼下操场上的不锈钢《放飞》雕塑换成徐悲鸿像,同时建造一条解读悲鸿故事的长廊……让悲鸿精神与孩子们如影随形。

让记者印象犹为深刻的是,只要是知道徐悲鸿的宜兴人,几乎个个都能把“徐伯阳、徐静斐、徐庆平、徐芳芳”这些徐悲鸿子女的名字引用自如,他们彼此之间不时用家乡话低声地说起那些熟知的旧事,仿佛一种温暖的默契。事实上,不仅是屺亭镇,宜兴的角角落落里,几乎都有徐悲鸿的气息传递。

绿树浓阴的宜兴亦园内,一幢具有民族装饰的三层楼现代建筑朴素典雅,它就是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因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纪念馆刚刚经过了全面修缮。当记者赶到纪念馆时,还有几个外地游客正在参观,吴作人题写的馆名在午后的阳光里发出柔和的光芒。据介绍,这个纪念馆于1988年正式开馆,陈列面积500多平方米。

馆内现收藏徐悲鸿原作17幅及复制品130多幅。其中1941年创作的《奔马》,是史良的弟弟赠送的。另一幅《奔马》则是由一个宜兴的船老大捐出。“徐悲鸿早年为谋生计,同时在3所学校教书,乘船奔波于屺亭和宜城之间,徐悲鸿为了答谢船老大赠送了这幅画。”除此之外,纪念馆还珍藏了徐悲鸿的几幅书法作品以及几幅青少年时期的水彩画。

“宜兴的徐悲鸿雕塑,大大小小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最近的大概要数新落成的徐悲鸿广场上的那一尊了,也是为了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一位路过的宜兴人告诉记者。

这些或者精致或者粗糙的雕塑,让人忽然有一种感动,至少它们让我们即使是在无比平常的日子里,也能时时记起那个生动如初的名字———徐悲鸿。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