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人物春秋—兴学育才的唐文治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祖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

1865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唐若钦,清朝的恩贡生,饱读诗书,很有学问。

唐文治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发愤读书,14岁就读完《论语》、《孟子》,“五经”。16岁入学,18岁中举,21岁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

1892年,唐文治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唐文治看到了中国陆军被日本打得惨败,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十分危急。唐文治冒着很大的风险,上了万言书《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要求革新政治,并抨击权奸,吁请严惩战败将领。翌年,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当时各省举人正聚集在北京参加会试。举人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唐文治亦为江苏会试举人,撰写了《呈都察院请代奏拒签辱国条约》的奏章,积极支持康有为的爱国行动。在以后的几年中,唐文治在一系列奏疏中,提出改革政事,增强国力,保护主权,疏治运河等利国利民的主张。这一切,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

1906年,41岁的唐文治毅然脱离官场,决心去实现他的“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的主张。从此以后唐文治积极从事教育事业,将毕生精力都贡献在培育人才的事业上。

1907年,唐文治来到上海,就任上海实业学校牗原名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牘监督牗校长牘。他接任后,锐意整顿,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他开设了铁路专科、电机专科、商船驾驶科、铁路管理科等,并开设机械、电机等附属工厂,以供学生试验实习之用。

唐文治担任该校校长14年,对待学生既严又亲,要求学生刻苦钻研科学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在他的领导下,上海实业学校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

1920年冬,55岁的唐文治因眼疾加重辞去校长职务,回到无锡前西溪寓所休养。当时,浙江施省之发起在无锡惠山开办无锡国学专修馆,特邀唐文治先生为馆长。这时,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仍亲自授课。在讲学时,他常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勉励学生。他曾写过一副对联:“人生唯有廉节重,世界须凭骨气撑”,希望学生学成结业之后,真正能够担当起国家大事的重任来。在教学上,唐文治先生提出了“厚植基础,博览专精”的教学原则,主张教古籍原书,使学生能掌握关于古典文学的基本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学生自学,学校一天只上4节课,其余时间让学生在学懂课堂讲授内容基础上,各就自己爱好进行自学。

几十年来,国学专修馆培养了大批人才,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少贡献。我国著名的青铜专家唐兰、文学家钱钟联等,都是在唐文治精心培育下学有所成的。1931年11月,国际联合会教育科派遣唐克尔·培根来我国考察教育情况,他考察国专后说:“这所学校是纯粹中国化的学校,中国固有文化仅赖此校一线维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文治以70高龄亲自率领全校师生内迁湖南长沙。不久,又先后迁至湖南湘乡和广西桂林,颠沛流离,过着极度辛劳、极为艰苦的生活。后因病经教育部批准,回上海租界休养。1941年,上海租界为日伪占领,唐文治便将“国专”分校改为私塾,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当时,敌伪曾派人劝说唐文治出任伪职,但他坚持民族气节,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严词拒绝。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桂林的无锡“国专”,于1946年回锡复校;上海分校继续开办,仍由唐文治主持校务。在后来的两年里,国民党疯狂镇压学生运动,唐文治在沪积极发起请愿,由他带头与张元济、陈叔通等10位知名人士发表致上海市市长吴国桢、警备司令宣铁吾的公开信,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建国后,唐文治受到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的亲切会见,尊称他为“上海十老”之一。后来无锡的国学专修学校改名为中国文学院,仍由唐文治任院长。1954年4月9日,唐文治在上海因病逝世,终年90岁。

1934年,上海交大和无锡国专两校校友为祝贺唐先生70寿辰,于无锡琴山山麓兴建一座别墅,用唐先生的别名“茹经”命名,作为他颐养晚年之所。上世纪80年代,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修葺,辟为“唐文治先生”纪念馆,以纪念他为教育所作的贡献。如今,当你走到太湖风景区,在五里湖畔,宝界山边,一眼就可见到这幢宫殿式建筑,不禁缅怀斯人,肃然起敬。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