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人物春秋—廉泉与吴芝瑛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廉泉,字惠卿,号南湖,无锡人。清同治七年(1868)生于一个官宦之家。

他5岁入学,27岁中进士。

色厉内荏的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去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18省在京应试的1300多位举人,上书给光绪皇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提出“变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张。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称“公车”),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成政治运动的起点。廉泉名列其中,热血沸腾。后来,他出任度支部郎中,更看到了清政府向世界列强卑躬屈膝的种种腐败行为,内心忿然不满。曾写有“不知茅屋秋风后,更向何人啼断肠牽”他又在给同科进士孙寒崖的诗中说:“吾道今如此,相看泪满巾。茫茫同逆旅,鼎鼎作诗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和安徽才女吴芝瑛结婚,住在北京南横街。两人情投意合,常常作诗唱和或议论时政。

他俩还结识了一批进步人士,如孙中山、徐锡麟、苏曼殊、吴稚晖等,从而接触到了许多新潮思想,以及鼓吹革命的进步书刊。吴稚晖、孙寒崖因反对日本不准中国自费学生就读士官学校而被捕,汪精卫因图谋炸死摄政王而被捕,他都为之积极奔走,遂被释放。这时,清政府废除科举,全国兴办新学。

他支持杨模、裘廷梁、吴稚晖在家乡创办立矣实学堂和三等学堂,并捐出住宅给侯鸿鉴创办竞志女子学校。

廉泉的晚年生活贫困,文明书局失火被焚,家产和所藏字画又被迫出售。1931年,这位倾向革命的诗人在北京病故。

吴芝瑛(1868—1934),出生于安徽桐城派文学家的家庭,父亲吴康之(号鞠隐),历任山东恽县等地知县。为官期间结识了山东齐河县知县无锡人廉仲高,两家订下了儿女婚约。光绪十一年(1885)嫁到无锡夫家,在无锡南门水獭桥居住十二年,后随丈夫移居北京。在京城,她以诗、书、文而名闻京城,据说慈禧太后很称赞她书写的《楞严经》,特予召见,受到两宫的赏赐。

吴芝瑛一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义葬秋瑾一事。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瑾随丈夫王子芳到北京,住南横街绳匠胡同,与吴芝瑛家紧邻,两人时有交往,成为亲如姐妹的好友。秋瑾与封建家庭决裂,去日本读书,吴芝瑛特为她送行,并给予资助。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瑾因与徐锡麟密谋起义,在浙江被捕,杀害于绍兴古轩亭口。烈士噩耗传到吴芝瑛耳中,她不顾自己正在病中,即约烈士另一好友徐自华在杭州西泠桥畔买下墓地,将烈士安葬,吴芝瑛并手书墓碑。安葬后,吴芝瑛回到上海“小万柳堂”家中,供奉起烈士遗像,将堂名改为“悲秋”,亲手书写了两副挽联,词义哀切。

吴芝瑛安葬烈士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此事惹恼清廷走狗,御史常徽上奏朝廷要削平墓地,并严惩安葬者。由于中外舆论对吴、徐二位义举的支持,清廷不得不收回严办的诏令,只是毁墓后嘱亲属将灵枢运往绍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下令,烈士遗骨又得归葬西湖湖畔。

1915年底,袁世凯宣布称帝,吴芝瑛极为愤怒,尽管她和袁家过去曾有交往,却照样写下万言书,大义凛然地指责袁的野心,书中写道:“公朝去(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深恶而痛恨之情溢于言表,尤其在袁贼不惜采用暗杀手段对待反对帝制人士的时日,作为一名女子敢于横眉怒斥袁贼,其义愤和胆识真是不让须眉,令人敬佩。

吴芝瑛的瘦金体书法,写得极为出色,晚年她更看不惯时局之动荡和腐败,尽售沪上产业,仍回无锡故居居住。1934年3月1日病逝,享年66岁。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