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人物春秋—民国时期的苏州道士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道教传入苏州已久,据康熙《长洲县志》载,西晋咸宁二年(276)已建有真庆道院(即今玄妙观),道士名为李知常。

唐宋以来,由于帝王的扶持,道教很是兴旺发达。但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后,外国宗教的传入,科学知识的灌输,以及民国时期曾一度取缔过,种种原因使得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逐步衰弱。据记载,1921年前,苏州有道士809人,1922年有512人,到1949年就只有221人了。

苏州道士奉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法录,属于正一派,每逢地方上遇有水、旱、瘟疫等灾害,民间逢有疾病、死亡等事情,都要请道士设坛打醮,祈祷超度。久而久之,道士从信仰宗教(道学)转变为以宗教为职业(道业)。为养家糊口,争利于市,有的还逐渐变为世代家传。

道士中有道观的称为道房道士或出家道士,无道观的在家道士,俗称奔赴应或赴应,也称火居道士,若有妻、子者就叫伙居道士,多住富仁坊巷一带。民国26年,道教公会曾议决:不准非道士和无门图者做法事。伙居道士平日散居家中,业务上与本地道院住持联系,有法事时由住持发帖邀请,法器由道院准备,道冠道服则自备。

正一道士素以吹、弹、打、写、念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民国期间,苏州道教界流传“出一个秀才易,出一个(意为聪明能干)道士难”的说法。能念的称为“法师”,能吹、弹、打的称为“音和”,其余称“道众”。只有法师可主持法事。一般道观收小孩为道徒,期限是学三年、帮三年。满师后,有两种出路:一种仍跟师父在观内看管、做生意,等师父过世后继承师业观产;另一种是自行出外谋生,散居在社会上,每天早晨到城内外固定的“茶会“等生意。道士的茶会,先后在阊门春和楼、梅园;观前在品芳、春苑、茂苑茶室(都在玄妙观)。一般道士都羡慕大道观道士的优厚经济收入,而无道观的“奔赴应”则自叹不如,流传着“千赴应,万赴应,不及一只破碗磬”的说法,彼此之间不甚团结。

小道士满师后,要取得“法师”的头衔,就要经过“拜法”,由师父给取“法名”,有了法名,才可称法师。如原来拜的师父只会音乐不会念,就得另外再拜师父,学做法师必要的唱、念和仪式。学会了这些,再由师父按字辈取法名。道观道士的法名,据称是按照道教张天师传下的五十字排列,这五十个字是: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中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武当兴愈振,福海起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苏州地方死了人,按当地风俗是请道士来做法事的,到“二七”前夜,还得“接录”,据说这样对死者是很有好处的,一道道的符录焚化掉,死者在冥界超度起来便当点,不受冥卒的阻挡,据道士说,这些符录都是从江西龙虎山张大师的后裔处买来的,并有张天师的道印盖着,故对死者是很有效的,至于到底怎样,大概只有死者知道了。

夏秋两季是道士生意最兴隆的时期,其中除“五七”用和尚外,到了“断七”又是非请道士不可,据说丧家到了“断七”的七天里,必须讨点彩头,因为和尚是“无发”的,道士是“有发”的,选道士做“断七”法事,是因为“有发”也,。

在做道场时,有时还有“技术”表演,内行人叫“打棉带”,俗称戏钹,也有叫飞钹的。这种技术不是人人都会,是有些道士自幼练成的独特技艺。先是用一只铜钹拿着带子前后旋转,以后一只只地增加起来,忽前忽后,忽高忽低,进入一种飞舞的境界,看得人眼花缭乱。待到六七只铜钹统统戏过为止,共有30余种花样。除戏钹外,主行还能在红毡上用米撒成或捻出神像、人字以至山水。这种能人的收入要比其他的道士要高得多,到目前为止,这些做道场的技艺仍在流传中,偶尔在某些道教活动中还能见到。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