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石塘和古“石塘十景”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石塘山,古称野山、蟹山。它北接宝界山、南连路耿山。山上有巨石,巍巍可爱。坐在石塘山的巨石上,山下的景致尽收眼底。明清以来,有古“石塘十景”:

石塘古桥———据史载:石塘桥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由僧月林造广济、保庆、惠安三桥,并连接一起。“乌鹊驾长溪,横锁一湖春水,彩 虹断獬麓,斜联半壁秋山”真是古朴、秀丽。石塘桥是五里湖与长广溪的分界桥,“山留东壁石,桥锁半湖烟”。桥之南是长广溪入口处,它南去吴塘门入太湖,桥之北是 五里湖(今称蠡湖)。

盘龙槐———明朝洪武31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元璋长子早故,传位于长孙朱允火文,是为建文帝(即惠帝),明太祖诸子不服。建文元年 (1399),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起兵,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寡不敌众,建文帝惊慌之中,眼看石塘山下有一棵二人合抱粗的古槐,枝叶茂密,建文帝躲进 槐树弯曲处,才避过追兵,因为这棵古槐皇帝“盘”过了,所以称“盘龙槐”。后来,建文帝避逃山军嶂山龙寺,留下了题写“大圆满觉”的故事。

徐偃王庙———徐偃王是西周第五代国王穆王的诸侯王。相传,公元前10世纪,无锡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旱,老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徐偃王闻讯后,命催粮 官就地放粮,拯救苦难的民众。为了纪念这位“功德于民”的徐偃王,后人就在石塘山脚处建造了徐偃王庙。

石塘古庵———建于宋嘉定元年(1208),元明清三代又重建,至今,仅留庵内的2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屋宇已毁。

石塘桥漩涡———石塘桥下水流湍急,两处漩涡深不可测,旧传,它一直通到西太湖。水流和风势相向,所谓“顺风逆水”,是别处看不到的奇观。明代文学家邵 宝有《石塘观水谣》的名篇:“东南风,湖水生,西北风,湖水落,昨日今日皆无风,不见水往来,但见郊原成一壑。海深如不容,洪流横复纵,都水使者难,施功三江不 为功,震泽不为泽岳阳。 何处楼长啸牽洞庭窄,君不见,山东不雨夏接春,赤地千里还悉人。”

石塘古戏台———位徐偃王庙前,建于清道光5年(1825),相传,戏台两天就造成。 旧时农历八月初一、初二是徐偃王生辰,演戏两天,以示纪念。“每伫云霓舒丽锦,更兼山水助清音”,水音、山音、桥音,三音齐全,是别处很难见到的戏台。戏台飞檐 翘角,临溪而立,上书匾额“望月楼”3字。

邵宝垂钓处———位石塘桥西首,临湖有池塘,池塘四边植垂柳,这里幽静、冷僻,池内游鱼可数。明代文学家常到此处垂钓,偶有所得,即赋诗成篇,以畅宽广 胸怀。

古银杏———在石塘庵内,今存,庵已废。

石塘桥桥亭———石塘桥三座,并用长堤联系成长达100多米的大道,其中间有一桥亭,供行人歇息,桥亭美观大方,南北有窗户,亭中有木板构成长凳似的座位。笔者年少时,常去石塘山玩。疲倦时,在亭中木板上闲躺,至今一忽68年了。

渔歌唱晚———长广溪里,五里湖中,渔民捕鱼者甚多,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照,渔民归舟后,停泊在石塘桥之南北,嬉笑之中忘记一天的疲乏。秦琦有感作了 《石塘渔父词十首》。 以上古“石塘十景”,汇合起来,成了久享盛名的“石塘春涨”一景。在清代,“石塘春涨”又列入“开化八景”之一。有诗云:“溪头冲急锁桥门,掩映晴川绿 树村。日射水光翻石壁,舟行波面动山根。桃花雨后红潮涌,杨柳风前碧浪温。独羡矶边闲钓叟,每留欧鹭伴晨昏。”在规划蠡湖景点中,“石塘春涨”美景一定会点缀得更美,更诱人。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