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学人散议—小巷深处有君家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扬州的小巷是迷人的。曲曲弯弯,好像到了尽头,一转弯,又是一 条小巷。两边是高墙,中间石板路或石子路,人在窄窄的、深深的小巷 中行走,就像走不完的人间路。这就是著名的扬州小巷。

曲曲弯弯,弯弯曲曲,走了不知多少条小巷,终于寻到了安乐巷, 寻到了27号大门,这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黑漆的大门敞开着,就像欢 迎我们的来到。这座不起眼的小小四合 院,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 名的学者朱自清先生在扬州最后的故居。

“自己从七岁到扬州,一住十三年,才出来食书”,朱自清在《说 镏荨芬晃闹校钦庋唇彩鏊脱镏莸墓叵档? 。原来,1898年11月, 他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以后才搬到扬州,并且20岁前都生活在扬州,同 扬州的关系,够得上“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所以朱先生自 称“我是扬州人”。搬进安乐 巷后,朱先生就离开扬州、不过每年都回 家住些日子,家人团聚,友人相逢,这座院子里充满着融融乐趣。然而 ,这所院子也倾注了朱先生更多的悲伤,他的母亲、庶母、父亲、原配 夫人武钟 谦、二女逖先,这些亲人相继在这里去世。1936年母亲病故, 从外地赶回这所院子奔丧,悲恸欲绝,终日守灵,直到尽七护送灵柩至 墓地安葬。也在这里,他强忍悲痛,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散文《 给人妇》 。此后,朱先生就再没有回过扬州,也就没有回过这座让人悲伤的院宅 。

这座院宅具有扬州特色,大门向东,内房坐北朝南,所谓三间两厢 一对照的传统结构。进入大门有一门堂 ,门堂右首是厨房,左首是柴房 。向北小门内务有客座两间。这向北的两间客座,十分幽静,朱先生回 家省亲就喜欢住在这里,读书、写作、接待客人,都在于斯。这两间客 座,一间是书房、 一间是卧室,书房中挂着翁同和手写的对联:“开张 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现是原样保存着朱先生生前的摆设。在这里, 接待最多的是古典文学家余冠英先生,他俩品茗小聚,论诗说文,孤 灯 一盏,直至深夜。

朱先生是以隽秀散文驰名文坛的。1923年26岁时,就写出了至今具 有很大影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 范”。1925年28岁时写成著名散文 《背影》,至今还在学生语文课本中 。1927年30岁时,写成散文《荷塘月色》,优美的文笔,深深打动了读 者的心。其实,朱先生最重要的,是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著有大量的学 术论文。抗战胜 利后,朱先生目睹内战烽火四起,国运日衰,就投入到 现实战斗中来,运用散文或杂文,“表现时代、批评时代、促进时代” ,成为了知识分子中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至于1948年51岁时,虽 任 清华大学教授、但贫病交迫,每月所得仅可买三袋面粉的窘迫情况下, 仍然抱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之篇章,这 一已是尽人皆知的爱国行动了。

1948年8月6日 晨4时,朱先生已是病危,仍嘱咐夫人:“有件事要 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宣言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 给的美国面粉。”8月朱自清先生在贫病交迫下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朱先生是被旧中国迫害而死的。

秋雨潇潇,下个不停,给整个院宅蒙上了一片灰色,气氛有些压抑 ,但当我们穿过小小天井,来到三间两厢的屋时,眼睛为之一亮,原来 在屋中间,挂着江泽 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写下的题词:“背影名文 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这就 使人联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朱自清先生 一生正是一只春蚕、吐尽腹丝,献给了人间。人们是不会忘记朱先生的 ,当然,也就更要关注这座小小的四合院。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