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文化行旅—陈云关心珍珠塔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锡剧《珍珠塔》是根据弹词和宝卷衍化而来的。从无锡滩簧进入同场戏时期,由羊尖艺人袁仁仪在上海大世界搬上舞台后,常、锡两帮艺人代代相传,从无定本。直至1954年,无锡市文化局发动挖掘整理传统戏,《珍珠塔》始有剧本问世,1956年经无锡市锡剧团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朱宝祥等首演,结束了《珍珠塔》幕表演出的历史。1957年,无锡市锡剧团的《珍珠塔》参加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奖、音乐奖、演员一等奖;1959年奉调至北京公演,6月19日晚进中南海国务院小礼堂汇报演出;1962年由香港华文影片公司拍摄电影放映。历经中央首长、北京戏剧专家、学者观看,演出始终得到欢迎,剧本也以揭露、讽刺以姑母方朵花为代表的势利小人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1960年开始,锡剧《珍珠塔》忽然受到批评,意见集中在方卿的“做官”上,指责方卿中状元羞姑是以“势利反势利”,姑母顶香盘是方卿的“报复”。这就使人大惑不解了。顶香盘在中南海演出时,当时的《新华日报》曾报道说,周总理看到此时随着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原无锡市文化局局长赵沅的《道情馨韵》一文中描述更为细致:“当方朵花头顶香盘时,我亲眼看到刘少奇主席陡然推开为他按摩的手,伏身前椅背,注视着台上的发展;而周总理哈哈大笑,从座位上跃起,热情鼓掌。”这些情景,都早经媒体传播,不知怎么会掀起非议和责难?如果方卿不中状元不羞姑,岂不涉及到《珍珠塔》还有无演出必要和保留价值。无锡市锡剧团为了正确对待戏曲遗产表明观点,在1960年第7期的《江苏戏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署名“谢方松”的探讨文章,于是引发了一场对锡剧《珍珠塔》的讨论。

这场讨论,对评弹《珍珠塔》也不例外。陈云同志这时正在南京,他邀了弹词名家尤惠秋、朱雪吟夫妻档每晚去说一回《珍珠塔》,要求和书场里演出一样,每回书说足一个半小时;他在上海听到“方卿见娘”,在南京要从“见娘”开始,连说了5个晚上。据尤惠秋生前告诉笔者,这天晚上,除了演员,还有江苏省的领导。陈云同志说:“《珍珠塔》是部骨干书,在群众中的影响很大。某人势利,别人就说她像方卿的姑母,这是说书人把这个人物说活了。”他又说:“现在上海、苏州都在对弹词《珍珠塔》进行整理修改。我在上海听了修改后的“九松亭联姻”一回书,演员把陈廉(即陈培德)改成被批判的人物,说陈廉把女儿陈翠娥许配给方卿,是因为料到方卿将来会做官,是投机!”陈云同志说到这里,微笑地摇着头用上海话说:“这就硬邦邦,呒啥商量口罗!”

关于锡剧《珍珠塔》的这场讨论,陈云同志也很关心。这在1961年2月12日关于他的《再谈

陈云同志有关《珍珠塔》的谈话,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认识对待《珍珠塔》一剧的尺度,也是指导我们正确对待传统剧目(书目)挖掘整理工作的态度。今天,重读有关谈话,感到分外亲切。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