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

游记—小银川双塔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tony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银川有双塔,或曰北塔和西塔。

先到的北塔。北塔又名海宝塔,或者赫宝塔。它位于银川市北郊,北塔寺内,因其与银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又俗称北塔。始建于公元5世纪,塔通高54米,塔身呈"亚"字形,风格独特,为我国十六名塔之一。北塔寺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山门,接引佛殿、大雄宝殿。韦陀殿和卧佛殿及寺中心的海宝塔。整个寺院建筑风格古朴、明朗、粗犷,且塔内有木梯可盘旋登至塔顶,一览塞上江南的大好风光。

遥想当年大夏国(不是西夏)国主赫连勃勃雄霸一方,如何的率领鲜卑(抑或是羌族)士兵攻城掠地,直到定都兴庆府,为了保佑自己国家能够长胜不衰,于是就在城市北面修建宝塔,供奉释家的宝物。不过这个宝塔好像还真有灵气,历次大的地震都没有严重的毁坏,一直屹立到今天,也不能不说是一个例外了。

西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真名是承天寺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承天寺同时也是宁夏博物馆所在地。博物馆内有西夏文物专馆。

这座塔可是有点来头。当年李元昊奠定西夏国基业之后,也是如一般的帝王一样开始享受,而且党项族本来的礼仪也不多,于是他就强夺了自己大儿子的王妃,作自己的皇妃。大儿子当然不甘心,索性密谋造反,可惜年轻人的体力还不如戎马一生的李元昊,事败身亡。不过李元昊自己也身负重伤,不日架崩。于是李元昊的幼子在皇后和国舅的扶助下仓促登基。皇后为了保佑自己的儿子,发愿修建了承天寺,并立了一高塔,就叫承天寺塔。

故事还没有完,国舅仗着自己的身份,飞扬跋扈,处处不把幼皇放在眼里。于是等到幼皇成年以后,找了个借口,以谋反为名除掉了自己的舅舅。

权力与荣耀的背后永远是血腥和权术。中国如此,外国如此。古代如此,现代如此。概莫能外。

崇圣寺三塔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

崇圣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家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世阶所写。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缩。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的感受。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南北两座小塔在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是八角形10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都涂一层白色泥皮,各层分别雕券龛、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华贵庄重。两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建于五代。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为八角形。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雪峦万仞、镂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为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三塔、崇圣寺及其它

崇圣寺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相等)”。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崇圣寺三塔及其保护

千寻塔开始修建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修建千寻塔的方法传说有多种,其中的一种叫“土层掩埋法”,也就是由塔基开始,每修好一级塔,就用土层掩埋一级,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这样就大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级塔,等到大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里远,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

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08~1172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每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奉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供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他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奇数。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至明代,寺院保存完好。史料记载其规模基方七里,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余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即所谓“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一寺”,而寺中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重器——五大宝物。直到明代,李元阳组织重修崇圣寺时,寺中五宝还保存完好。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所铸造的寺内鸿钟,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一。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赤足,造型精妙。相传在殿内铸造高三丈的观音,铸到一半时铜已用完,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铜雨,人们便收集这些如珠铜雨才铸完了观音,故名雨铜观音。

寺内的巨钟后来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雨铜观音毁于十年文革,证道歌碑和佛都匾毁坏时间不详。现在寺内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是近年才重新修建的。重铸的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史料设计,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目前为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

1961年3月,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43万元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在这次维修与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的实物资料。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文秘家园、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文秘家园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与融合。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