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学鉴赏>> 散文名篇>> 明清朝代

明清朝代

题《鲁文恪诗选》后

以稿换稿】  作者: (明)钟惺   发布: 2014年06月20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诗文多多益善者[2],古今能有几人?与其不能尽善而止存一篇数篇、一句数句之长[3],此外皆能勿作,即作而能不使似,使后之读者,常有“其全决不止此”之疑,思之惜之,犹有有余不尽之意焉。若夫篇与句善矣,而不能使其不善者不传于后,以起后人厌弃[4],而善者反不见信[5],此岂善为必传之计者哉!故夫选而后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古人所谓数十首、数首之可传者,其全决不止此。若其善者止此,而此外勿作,正予所谓作其必可传者也。此其识其力[6],古今又能有几人乎?


注释:

[1]鲁文恪(kè)鲁铎,字振之,曾任国子监祭酒,死后谥文恪。作者的同乡前辈。[2]多多益善:越多越好。[3]与其……而:与其……不知。[4]起:引起。[5]见:被。[6]识:见识。力:才力。

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敬谷,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任南京礼部郎中、福建提学佥事。与谭元春共同编选《古诗归》和《唐诗归》,提倡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被称为“竟陵派”。著作有《隐秀轩集》,天启二年沈春泽刊本。今有《钟伯敬合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第三十二种。

本文选自《隐秀轩文集》。原文有二则,此选其一。文中评说了选诗的三种情况:一种是“选而后作”,即由作者自己把握“不能尽善”者不作;一种是“作而自选”,即由作者自己选择善者,使不善者不传于后;一种是“作而待人选”。作者提倡“作其必可传者”,并说明这是很难做到的。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