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陕北红枣与传统习俗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陕北盛产红枣,以黄河沿岸最多最好,佳县、吴堡、清涧的红枣尤为出名。无定河中下游一带靠近黄河,枣儿好吃。米脂、绥德等县到处栽有枣树。初夏,枣花淡淡飘香,蜂蝶萦绕;秋季,枣红枝头,艳若玛瑙。

远来客人常想刨根问底,打听一下枣树起源及栽培史,这可久远哩!《诗经》中有歌:“八月剥枣”;《战国策》中有记:“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细作,枣粟之利,足食于民。”两三千年前,陕北已经有了大枣,而且和小米放在同等位置上。北魏时的农学家贾思勰(480—550)春天下乡采访,见农民用斧背打枣树树干,才知是一种促使红枣丰产技术,叫“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这种办法,至今陕北农民依然沿用。

陕北红枣有圆枣(团枣)、长枣(马牙枣、狗牙枣、木枣)等品种。枣儿肉厚味甜核小,既是佳美干、湿果品,又是上好滋补品、药品,这就使红枣在当地的食俗和吉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红枣既可鲜食又可干吃,也可以加工多种食品。因为产量高,在当地不算稀罕物,许多风味食品用红枣,既好看又好吃。枣糕、枣糕角、枣馅黄馍、枣馃馅、枣角子、枣饼子、枣粽子、枣豆沙包子、枣焖饭、枣炒面、枣稀饭等节日食品或家常饭食都十分香甜。

枣糕是在铁锅内笼布上,分层撒糕米粉与红枣蒸成的糕,糕香枣甜集于一身,金黄软糯甜美。枣糕角以糕团擀皮包枣馅油炸,油香扑鼻。枣馅黄馍用黄米粉发面,包入红枣豆沙馅蒸成。

枣馃馅在街头专卖,用油酥层面包入枣泥馅,在一种上下有文火的平底铁锅土炉中烤熟,中心点红印,馅甜皮酥。它不仅是食用、馈赠佳品,还有一样特殊用场,即男女青年订婚时,男家必须送女方12个枣馃馅(也有24个或36个),女家再将馃馅分赠亲戚。因此,枣馃馅被视为喜庆礼物。枣角子是用发面包枣泥馅,在火炉中烤熟的三角形饼,另有一味。枣饼子却是在锅内烙熟,这是家常食品。用发面包枣泥豆沙馅,扭褶入锅蒸熟则是枣豆沙包子,也是家庭美食,做法一变,口感就不同了。

粽子为端午节食品,用粽叶包泡过的软小米或糯米,内填红枣,入锅文火煮熟,甜甜糯糯。传说包粽子为纪念屈原,一有这红枣,就和南方的粽子不一样。枣焖饭是腊八节食品,用软米和红枣以文火焖煮。腊月初八早上农家都要吃焖饭,不仅自家吃,还要送邻居一碗,在果树枝头抹一点,给猫狗鸡猪尝一点,祝福来年四邻和睦,五谷丰登,枝繁果甜,槽头兴旺。这天又是佛祖得道日,也有纪念佛祖,广布善道之意。

枣炒面是用软糜子炒热,加进煮熟的枣泥,晒干磨成粉,吃时用开水拧成团,像糕一样,又有炒香和枣甜。

农历八月,枣子已熟。因此八月十五中秋节献月时,除用饼、西瓜、苹果外,必须有红枣。鲜枣是时令果品之一,甜甜脆脆。收枣时,农家无论再忙,也要醉一坛酒枣。选个大、熟透、整齐的枣儿,置酒碗内过一遍,随即入坛密封,置阴凉处存放。过年时开坛,酒香沁人。那醉枣鲜亮发光,咬一颗,脆脆凉凉香香甜甜,是春节待客佳品。儿歌唱:“过年客来吃什么?瓜籽醉枣油炸炸。”

除夕前农家妇女用白面、红枣蒸枣山山、枣兔兔。枣山山用来祭灶神,摆放至正月二十三后才能烤食。过年吃团圆饭时,娃娃大人都要吃一个枣面兔,叫“跳兔兔”,祝福新的一年全家人无病无灾。清明节捏燕燕、过年蒸花花,也常用红枣切丁儿点缀。清明节用面粉蒸成雀雀、燕燕后,与红枣间隔穿串,送亲戚小娃儿;或用燕燕、红枣插在枣刺枝头,表示福气,叫“圪针燕”(圪针即酸枣刺)。

过大年正月初一,乡间讲究给幼童新衣肩头缀上枣牌牌。枣牌牌是用线将红枣、谷秸、蒜瓣、黑豆等穿成串儿。此俗意在避邪,保佑小娃娃平安多福。

枣儿色红味甜,其发声又与“早”谐音,因此常常标志吉利。修建石窑合龙口时,匠师撒五谷,其中包括红枣。新婚之日,母亲要在洞房炕头四角炕单下压红枣、核桃,这叫“压四角”,盼媳妇“早生贵子”。婆姨给出门在外做生意的男人捎双自己亲手做的新布鞋,鞋内塞上一把红枣,盼丈夫平安早回。老年人去世,亲戚吊唁要送“老献的”(大面卷),面卷两头盘回,插上红枣,既表哀掉,又祝逝者早度轮回,再转人世。富贵人家待上宾时,茶碗内泡五颗红枣,寓意“五子登科”。

自古以来,红枣与陕北人民的习俗密不可分。今天,退耕还林,陕北广植木本庄稼——枣树,红枣习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