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岸边曹植墓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黄河山东东阿县境内的“艾山卡口处”,是黄河下游河道最窄的河段。位于卡口左岸有座风光秀丽的小山名曰鱼山,又名吾山。三国时期的东阿王曹植就安葬于此。上世纪90年代的曹植墓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当地政府开发成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区。

据晋·陈寿《三国志·曹植传》载:公元228年,曹植在被封为东阿王期间曾经“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 ,遂营为墓”。不想4年后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于东阿,其子曹志遵其嘱,将其遗骸迁葬于鱼山北麓。

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始建于公元223年阳春,墓室为砖结构,采用三横一竖砌筑法。由于年代久远,墓祠历经沧桑,频遭劫难,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得到当地政府的抢救性修复,清理残垣时出土随葬品13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47件。上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曹植墓壁上发现阴刻铭文砖,使鱼山曹植墓的真实性得到确证。

人们在谈论曹植天资聪颖、少有大志、首创梵音的同时,总是忘不了他的文学盛名和“文不逢时”,提到最多的是其不朽之作七步诗,因为很多人知道曹植就是从成语“煮豆燃萁”和“相煎何急”开始的。在这里笔者想特别一提的是:平时我们常见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中多将七步诗写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四句,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就是这四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长篇古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认为曹植的七步诗就是民间流传的以上四句。 而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中的六句诗更为符合这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骨气奇高”才子的才思与个性。

在东阿当地还流传着一些与曹植有关的传说。

东阿的杂技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生息劳作,养成了北方人粗犷豪放、勇敢武猛的性格,人们习武弄棒,玩杂技,走江湖。流行多年的“拳不打铜城”(铜城镇是东阿县城的驻地),就是对东阿人民习武沿勇的褒奖。东阿王曹植更是娴熟弓马,跳丸击剑,相传为我国杂技的创始人。如今在马戏杂技艺人中还广泛流传着一首锣歌子:“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击剑流行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人人会拳术,家家习软功,村村练杂技,庄庄有马戏,是我国有名的杂技之乡。

现在鱼山顶建有渔姑庙,当地民间流传着渔姑为曹植把脉医病的美丽传说。在汉代时鱼山名曰吾山,因渔姑常来此山而得名渔山,后又因山轮廓远观形似一静卧甲鱼而易名为鱼山。

在墓祠通向山顶的小路边,整齐排列着上百块石碑,每块石碑碑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才子英年早逝的叹息之情。其中,当代诗人臧克家80高龄时为其题诗一首“生平未展志凌云,诗园陈思王位尊。墓道幽明通今古,斯人已去故物存。”

登上鱼山山顶,举目远眺,东西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在眼下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耸翠攒峰,宛若一道天然列屏。北面金堤绵亘,似黄龙静卧,沃野千里,一望无垠。这位奇才古人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登鱼山,营为墓”时的黄河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又回归到了他理想中“白云、黄河,青山”的云水胜景之地,并且再不会离他而去。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