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建筑>> 中国戏楼

中国戏楼

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会馆戏楼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冯晓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中国最早的会馆出现在京城,是京城的官吏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和在京候任官员而设的馆舍,后来又出现了行业会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全国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城镇也建起同乡或行业会馆,成为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戏楼是会馆中的重要建筑,是会馆的形象代言。会馆戏楼一般位于一进院的中轴线上,多与山门一体,大多坐南朝北,呈“凸”字形,与两侧厢房、正殿围合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观戏院落。一般规模的戏楼分上下两层,底层为大门通道,二层为戏台,大式戏楼、室内戏场除外。多为歇山顶,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戏楼建重檐或多檐顶,内设藻井,雕刻华丽。

由于使用功能的需要、地域文化的交融,众商审美品位的不同,会馆戏楼在艺术风貌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造型风格、装饰趣味、色彩运用。戏楼顶部仪态万千,南北有变、内外有别;楼顶构件与雕刻风格迥异、取材多变;色彩分布或平淡素朴,或五彩缤纷。

随着会馆文化、社会风习的发展,戏楼在会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逐渐演化成会馆节庆、仪典的中心。会馆戏楼也从庭院式(甚至是露天式)逐渐发展,开始在庭院式的冠岩上加盖遮风避雨的屋顶,渐次发展到光绪三十三年落成的天津广东会馆中戏楼的样子:在多进四合院单层建筑的空间序列中,戏楼已俨然为一个庞然大物,在占地2333平方米的会馆里,戏楼、观剧场所等建筑面积占整个会馆的三分之二了。

会馆戏楼三面外凸的构造,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敢于和当今世界上的著名剧场相媲美,这一建筑艺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竞争。

平阳会馆戏楼

平阳会馆戏楼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建筑考究、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风格民间戏楼,位于北京前门外小江胡同。

史料记载,平阳会馆是清嘉庆七年,由山西平阳府及周边二十余县商人联合修建的。会馆建筑雄伟壮观,由戏楼和三进四合院组成。戏楼系一座十二檩卷棚前后双步廊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在会馆的南部,坐西面东。戏楼内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舞台为正方形上下两层,前面有两根通顶木柱支撑,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可设置机关布景上演神怪戏。下层舞台平面近方形,前有台柱一对,上有廊庑,面积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台面较一般会馆戏楼宽出近2米,可能是为了适合演出山西文武兼备的梆子戏。

戏楼的上层正面,有三个装饰有木雕花纹的门窗。前三面各有三层看楼,上面可放桌凳,看楼护栏有雕花栏板和望柱,四角都设有楼梯。看楼中间为平地,南北间距10米左右,东西间距12米左右,可放置方桌、长凳,是一般看客的坐席。戏楼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壁画,设有神龛,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对戏台的后壁嵌有石刻四块,记载会馆建置沿革的历史和重修情况。戏楼有匾额“警世铎”,是由书法家王铎所写。

该戏楼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结构建成的室内剧场,对研究会馆的建筑布局和戏剧发展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传统戏楼上演传统戏曲。戏台不仅仅是戏剧传播的载体,更是用凝固的建筑记录、展示、传承着流动的文化。

中国传统的戏楼与西方传统的剧场是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因为中国人观戏的过程往往附带着许多其他目的,通过娱乐,实现祭神、交际、议事等各种不同的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戏楼既是精神的寄托之处,也是实用的功利场所。

正如戏台上的一副楹联所说:人在戏中戏在人中人生莫演糊涂戏,境由心造心由境造境界需除名利心。

我用手机阅读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