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野史趣闻

野史趣闻

奇人奇事高士奇

繁体中文】  作者:眭达明   发布:2013年03月0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康熙年间的高士奇确实是个十分奇特的人物。
    以一个穷秀才的身份,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经人推荐之后,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秘书——这是第一奇。
    康熙每次外出,都不忘带上高士奇,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这是第二奇。
    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服务人员,公开半公开套取他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然后招摇撞骗,转手倒卖,康熙却任其胡作非为——这是第三奇。
    高士奇即使违了法,犯了罪,康熙也是着意成全和保护——这是第四奇。
    遭弹劾解职归里后,康熙对高士奇仍然恩礼有加,充满了真挚的关爱和呵护——这是第五奇。
    高士奇退休之前,康熙不仅给他官升一级,而且在他退休几年之后,还给他提升实职,真是史所罕见——这是第六奇。
    高士奇的住所成了政府第二情报站或政府第二办公厅,康熙一不聋二不瞎,却始终不闻不问——这是第七奇。
    历史上对高士奇的评价,不仅褒贬不一,而且褒则上天,贬则入地——这又是奇中之奇了。

    一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祖居浙江余姚,以钱塘籍补杭州府学生员(秀才)。康熙十年(1671)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所宠幸。
    高士奇能与康熙搭上关系,《簷曝杂记》卷二、《啸亭杂录》卷八和《清史稿·高士奇传》都说是大学士明珠推荐的。这些书籍记载说:年轻时的高士奇也像如今的打工仔一样,自己挑了一担铺盖,来京城里找机会。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明珠府上一个门卫家里教书。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要紧的信,并急于发出,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写手。高士奇的东家也就是那个门卫知道后,就把高士奇推荐上去。正是急于用人之时,明珠来不及多问就答应了。明珠只简单交代几句,高士奇就一挥而就。明珠十分满意,就把高士奇留在自己府里工作,担任掌书记,也就是秘书。后来,明珠再把高士奇推荐到康熙那里。从此,高士奇一路顺风顺水,仕途青云。

    二
    说高士奇到康熙身边工作不到一年,就已经权倾天下,这个话可能有些夸张,但说他很快就成为康熙面前的大红人,倒真的一点不假。
    这就不能不提到南书房这个机构。
    南书房最初是康熙本人的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10月,康熙对大学士明珠等人说:朕随时读书写字,身边却没有博学善书之人,有疑问无法讨论。可在现有翰林中选择一二个学问好的人,常侍左右,考究文义。为方便他们工作,就在大内给他们安排住处。另外如高士奇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也选一二个进来。不久,康熙即令张英、高士奇到南书房工作。
    高士奇曾先后两次进入南书房工作,一是康熙十六年到二十七年,二是康熙三十三年到三十六年,前后加起来,时间长达十四五年之久。这段时间既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也是他觉得最充实、最荣耀的时光。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高士奇在南书房工作期间,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旦任务在身,或康熙要留他商量事项或讨论问题,深更半夜到家也是常事。有时下班实在太晚,路上早已戒严,康熙就吩咐警卫人员护送他回家。这时期,康熙外巡时,也总要把高士奇带在身边,他与高士奇似乎须臾不可或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多么特殊和亲密无间;在外人眼里,高士奇是何等风光,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
    高士奇虽不能说是一流书法家,但他的字写得漂亮,康熙很喜欢他抄写的文书典籍,这是肯定无疑的。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清初,朝廷和官府下发文件,不像现在那样可以印刷和复印,而是靠人工抄写若干份发下去。高士奇入宫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做的主要是抄抄写写工作。他的字既写得好,工作又异常勤奋,皇帝自然会十分喜欢他了。另外高士奇还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是他的山水画,“笔墨隽雅”,堪称精品。
    高士奇的学问虽然说不上有多么高深,但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他什么都想学,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最后虽然“贪多嚼不烂”,往往浅尝辄止,但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谈得来的对象,就会感到寂寞甚至索然寡味。
    高士奇不仅上班时间不离康熙半步,而且对康熙下班之后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他也要努力想办法弄清楚。他对康熙八小时之外读了什么书尤其感兴趣。为此每天从家里出门时,高士奇都要装满一口袋金豆子,一到单位上,就找到康熙的贴身小太监,详细询问康熙的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太监每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高士奇就送上金豆一颗,多讲多送,随讲随送,往往一口袋金豆,到晚上下班时,就一颗不剩了。
    由于高士奇对康熙的喜怒好恶无不了解,对康熙的一言一行无不知晓,包括对康熙所读之书事先都作了认真预习,所以不管康熙问他什么,哪怕是一些比较冷僻书的内容,高士奇都能对答如流,深合朕意,康熙于是既佩服高秘书的学问“博大精深”,也感到他们之间能够谈得来的话题实在太多了。所以《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一说:“以廷臣中博雅可与道古,莫士奇若也。”

    四
    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太监,套取康熙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而他获取这些信息之后,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更多的是拿来炫耀自己消息灵通和“门路独真”,有时还公开转手倒卖,这就更不是谨慎的人所能做出的事了。
    高士奇每天下班的时候,朝廷各个部门的大臣们都挤在他家门口的马路上等候他回来,大学士明珠有时也在其中。好不容易看到高士奇的身影出现,他却装着没有看到大家,目空一切地进了家门。这些人跟高士奇搭不上话,只好派仆人进高府打探消息,连高士奇什么时候洗脸,什么时候吃晚饭,都一一报出来。对于旧日“恩人”和当朝“宰相”明珠,高士奇还算给了面子,因为再过一会儿,就传话让明珠进去,两人交谈许久,明珠才出来。对于其余的“部长”和“副部长”们,高士奇可没有这么多时间接见,往往只选择其中的一至二人叫进去见见,就让家奴出来通知说:“时间已晚,不再会客,改天再说吧!”这些人只好骑马乘轿而散。第二天,这种情况又重复出现,几乎天天如此。
    高士奇如此招摇,自然会遭人嫉妒,更会激怒正直之士,有人于是向康熙反映说:“高士奇这个穷光蛋,自己挑着铺盖来京城找事做,如今只要问问他有多少家产,就知道他收受了多少贿赂。”康熙果然如此问了高士奇一次。你道高士奇怎么回答?他一点不在乎,想也不想就实打实承认:“督抚诸臣,以臣蒙主眷,多有馈遗。其实圣明威福不旁落,臣何能参预一字。在彼诚无益,在臣则寸丝粒粟,皆恩遇中来也。”当时社会上虽然流行“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淡(澹)人(高士奇)”这种说法,但康熙听了高士奇的花言巧语后,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就只是笑了笑,不再追究了。后来,康熙可能又听到了一些不利于高士奇的言论,于是一方面提醒高士奇多“防备”,另一方面故意向身边人放话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乎!”康熙这一套“法不责众”的歪理论,显然是在放烟幕弹,以便混淆视听,达到遮盖高士奇违法犯罪事实的目的。所以,他不追究高士奇的不法行为,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奇怪的。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