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成都老桥记趣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民初成都城内外有名可考的桥有一百九十二座。大大小小,平桥拱桥、铁、石、竹、木,应有尽有。我默了一下,有幸得很,这些桥中绝大多数都有我的脚板印----换言之,它们都增长过我的见识阅历。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石拱桥。横跨河面宛如长虹卧波,蚊龙吸水,古意盎然,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增色不少。大型石拱桥以九眼桥最为壮观,四门大桥也气度不凡,青羊宫一带那组带“仙”字的----望仙、迎仙、会仙、送仙等桥,也古色古香。此外,从西到东穿城而过的金河面上,还有一系列小巧玲拢的石拱桥,如卧龙桥、余庆桥、向阳桥等等,它们好像穿在金河这条“玉带”上的一串佩环,构成了一条别有情趣的风景线。这里旧时可通木船,河水还养活过十数家染房,留下来一条因之而命名的街道。据说当年这一线还很有点水乡绍兴的韵味呢!

石拱桥是风景写生的“最佳模特儿”。用不着太多的技巧,只须画上一条弧线,一排桥洞,引出两道河岸,点上些草树,在江中勾三两只小船,“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些桥实在是太美了,春天,孩子们傍着桥栏,凭借着强劲的顺河风,把风筝放得老高老高。大桥上无形之中成了风筝盛会。

夏秋的黄昏以后,桥上又成了钓鱼家的好去处。这里多是“扇白钩儿”。桥上居高临下,桥面活动范围宽,“扇”到鱼的可能性自然较它处为大。笔者认识一位“扇白钩儿”的老手,他一上桥,总比别人“扇”得多,很少放空,据他说,石桥最出鱼,桥越老,鱼越大、越多。因为年经久远,石壁内巳淘成不少空腔,成了藏鱼的“老窝子”了。此说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但桥头鱼多倒是有目共睹的,不过这些鱼不能“扇”因为它们是桥头饭馆养起的。

旧时成都各大桥桥头几乎都开有饭馆,这也可算桥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吧。这些饭馆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临江而开,借可观江上景物以招徕;二是总免不了以鱼为当家菜肴。饭馆后门下坎就是河,卖的鱼可用鱼篓装着养在流动的河水中,河流成了他们的不花钱的天然“保鲜库”,活蹦乱跳的鱼,买主指哪条逮哪条,当面杀贴下锅。有了这一招,自然吸引顾客了。可惜现在这种馆子已不多见了。只有东门大桥头的“品鱼楼”还依稀有点传统风味;但污染的河水再也不能充当“保鲜库”了。再者,那些石拱桥,除了九眼桥还存有一躯“残骸”外,其它皆巳不复存在,只能当龙门阵摆摆了。

要是当初不拆完,留那么一两座下来,就像河北赵州桥那样,用来作为旅游观赏、考察研究该有多好,须知,它们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无声的历史、有形的文化啊!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